close
新書推薦-「再見小童(林世仁長銷經典.全新彩繪版)」書評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金鼎獎、開卷最佳童書獎得主 林世仁,
繼抒情代表作《十四個窗口》長銷經典再現!
繼抒情代表作《十四個窗口》長銷經典再現!
★ 全新彩繪精美詩意插畫,值得珍藏!
★ 教育部兒童閱讀推動計畫推荐書
★ 好書大家讀入選好書
★ 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再見有什麼好學的呢?」精靈小童抽中寫著「再見」的水珠,失望極了!未來四年,他得跟著老法師學「再見」……
小黑鷺往身上的影子一啄,貪吃的大影子立即破了洞,跑出五朵野花影子、三十八個蒲公英影子和一千片相思樹葉影子……
「淡一點也好看,我喜歡!」害羞的房子像是受到了詩人的鼓勵,不斷變淡,在日光下變淡,在月光下變淡,在星空下變淡,終於成了透明的房子……
融幻想、幽默、詩情、哲理於一身的林世仁童話又和讀者見面了!
有傳統童話的優雅、純淨、幽默,也融合新人類觀點,筆法獨到,構想奇特,絕對是一種「無法仿冒」的童話氣質與風格!
名人推薦
兒童的成長經驗裡難道沒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嗎?當然有。這樣沉重的問題,如何詮釋得清楚明白、溫暖宜人呢?《再見小童》裡,林世仁舉起了童話寶劍,以仁慈寬容的情懷,緩緩揭開了這層神祕的面紗。──桂文亞(作家.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林世仁無疑是臺灣當代最優秀的童話作家之一,美學手法成熟且風格獨具。他的童話有一種清透如水晶的光澤,貌似純真,能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呈現童趣,但又折射出多角度的哲學命題,使得他的童話不只是給兒童看的,連青少年和成人也能在當中玩味、思考。──周惠玲(華梵大學助理教授.兒童文學工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世仁
喜歡說再見之後再次相見,不喜歡說再見之後再也不見。生活中,雖然有許多人、許多事慢慢消失在昨日,還好有故事,留下了記憶,讓我不會真的跟他們說再見。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目前專職創作。作品有童話《十四個窗口》、《宇宙魔法印刷機》、《11個小紅帽》、「字的童話」系列、《換換書》、《怪博士與妙博士》、《流星沒有耳朵》,圖畫書《我家住在大海邊》、圖象詩《文字森林海》、童詩《古靈精怪動物園》、《誰在床下養了一朵雲?》等三十餘冊,曾獲國語日報牧笛獎童話首獎、金鼎獎等。
繪者簡介
南君Nan Jin
完成最後一筆時,意識要跟筆下這些小角色say goodbye了。他們曾陪我度過創作的孤獨,偶爾還會調皮搗蛋、不肯乖乖就範,卻為我帶來許多未知的驚喜。分離並非轉過身就不會發生,不過,過往的美好記憶永遠不會對我們say goodbye。
臺灣當代插畫家,創作風格復古細膩。筆下的奇幻世界帶著如夢似幻、綺思幻想的氛圍。畫中角色天馬行空,有著舊時代的美感與疏離感,同時兼具了簡單、貼近人心的歡樂,角色們溫柔的眼神總能透露一絲絲幸福感。合作客戶:臺北捷運、CITY CAFE、三星手機、新光三越等各領域跨界合作專案。
作品經紀授權:出色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林世仁
喜歡說再見之後再次相見,不喜歡說再見之後再也不見。生活中,雖然有許多人、許多事慢慢消失在昨日,還好有故事,留下了記憶,讓我不會真的跟他們說再見。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目前專職創作。作品有童話《十四個窗口》、《宇宙魔法印刷機》、《11個小紅帽》、「字的童話」系列、《換換書》、《怪博士與妙博士》、《流星沒有耳朵》,圖畫書《我家住在大海邊》、圖象詩《文字森林海》、童詩《古靈精怪動物園》、《誰在床下養了一朵雲?》等三十餘冊,曾獲國語日報牧笛獎童話首獎、金鼎獎等。
繪者簡介
南君Nan Jin
完成最後一筆時,意識要跟筆下這些小角色say goodbye了。他們曾陪我度過創作的孤獨,偶爾還會調皮搗蛋、不肯乖乖就範,卻為我帶來許多未知的驚喜。分離並非轉過身就不會發生,不過,過往的美好記憶永遠不會對我們say goodbye。
臺灣當代插畫家,創作風格復古細膩。筆下的奇幻世界帶著如夢似幻、綺思幻想的氛圍。畫中角色天馬行空,有著舊時代的美感與疏離感,同時兼具了簡單、貼近人心的歡樂,角色們溫柔的眼神總能透露一絲絲幸福感。合作客戶:臺北捷運、CITY CAFE、三星手機、新光三越等各領域跨界合作專案。
作品經紀授權:出色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目錄
〈孵蛋樹〉
海鷗生產大隊直直往前飛去。她們都知道那是一棵很熱情的樹……
〈手機撞見鬼〉
大自然難免也會作噩夢,我們就當藍藍山夢到了妖怪,大家一塊把它忘記吧!
〈你想有個月亮光的影子嗎?〉
小紅鷺的大影子破了洞,跑出野花影子、蒲公英影子、相思樹葉影子……
〈山洞與銀杏〉
螞蟻、蝴蝶、五節芒……山洞從來不曉得它和銀杏之間,隔著這麼多夥伴……
〈再見小童〉
「再見?」小童看著手上的藍色水珠漾成的字,失望極了,「再見有什麼好學的?」
〈獅子影子去流浪〉
獅子影子一口咬掉羚羊的影子──它很滿意,在水裡,自己一樣是個好獵手!
〈老電線桿的夢〉
老電線桿舉舉肩,一批批彩色夢電子正不斷經過它,奔向作夢者……
〈大樓裡的蟒蛇〉
花花蟒看著牆上的人,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原來這裡的人喜歡待在木框裡微笑……
〈翹家小兔〉
山丘後頭、大樹洞裡、草堆旁,一下子冒出好多小白兔,對小流星招手……
〈神仙姐姐的美麗故事〉
她應該經歷神奇的遭遇,終於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可惜我寫作途中出了一點差錯……
〈害羞的房子〉
房子像是受到了詩人的鼓勵,不斷變淡,在日光下變淡,在月光下變淡……
賞析:一部會留在讀者記憶深處的作品/周惠玲
新版記:再──見,小童!/林世仁
海鷗生產大隊直直往前飛去。她們都知道那是一棵很熱情的樹……
〈手機撞見鬼〉
大自然難免也會作噩夢,我們就當藍藍山夢到了妖怪,大家一塊把它忘記吧!
〈你想有個月亮光的影子嗎?〉
小紅鷺的大影子破了洞,跑出野花影子、蒲公英影子、相思樹葉影子……
〈山洞與銀杏〉
螞蟻、蝴蝶、五節芒……山洞從來不曉得它和銀杏之間,隔著這麼多夥伴……
〈再見小童〉
「再見?」小童看著手上的藍色水珠漾成的字,失望極了,「再見有什麼好學的?」
〈獅子影子去流浪〉
獅子影子一口咬掉羚羊的影子──它很滿意,在水裡,自己一樣是個好獵手!
〈老電線桿的夢〉
老電線桿舉舉肩,一批批彩色夢電子正不斷經過它,奔向作夢者……
〈大樓裡的蟒蛇〉
花花蟒看著牆上的人,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原來這裡的人喜歡待在木框裡微笑……
〈翹家小兔〉
山丘後頭、大樹洞裡、草堆旁,一下子冒出好多小白兔,對小流星招手……
〈神仙姐姐的美麗故事〉
她應該經歷神奇的遭遇,終於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可惜我寫作途中出了一點差錯……
〈害羞的房子〉
房子像是受到了詩人的鼓勵,不斷變淡,在日光下變淡,在月光下變淡……
賞析:一部會留在讀者記憶深處的作品/周惠玲
新版記:再──見,小童!/林世仁
序
推薦序
一部會留在讀者記憶深處的作品 文/周惠玲(華梵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多年以來,〈再見小童〉始終留在我的心裡。
聽說有畢業班師生共讀這篇童話讀哭了,我完全不意外,因為我自己也曾在許多次曲終人散的場合裡想起它,想起故事最後小童說,「可是我還沒有準備好說再見呢!」而老法師逐漸消逝的聲音回答:「真正的再見是說不出口的……」。
這是個會留在讀者記憶深處的作家和作品,從我第一次讀林世仁的童話就這麼認為,不論是《十四個窗口》、《十一個小紅帽》或是這本《再見小童》,至今將近二十年了,卻始終是我鍾愛且經常和學生、朋友分享的作品。
無疑的,林世仁是臺灣當代最優秀的童話作家之一,而且美學手法成熟且風格獨具。他的童話有一種清透如水晶的光澤,貌似純真,因為他的故事和說故事的口氣,很能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呈現童趣,但又折射出多角度的哲學命題,使得他的童話好像不只是給兒童看的,連青少年和成人也能在當中玩味、思考自己的生命經驗。近些年來,林世仁花了更多時間為低幼兒童寫作童話、韻文、繪本、橋梁書,非常受到歡迎,這些作品仍保持相當高的文學質地,比起早期作品要來得熱鬧些,寫作手法更純熟,但我對於他早期那些安靜富詩意的作品仍情有獨鍾。
從一開始,林世仁的童話就很少只是個故事而已。所以,當他的讀者,很難只是懶惰地、被動地聽他說故事。想想這實在有點討厭,我們本來只想看些王子和魔法、小貓和小兔的故事而已,卻被他拐騙去思考一些生命的大問題,像是「愛」、「原諒」、「孤獨」、「離別」、「死亡」、「新生」什麼的。他常把讀者搞得有點「布魯」,說不定還會望著藍空下遠方的山影莫名其妙掉下一滴眼淚,可是我們很難責備他,因為他童話裡的主角,像這本《再見小童》裡的青雀和山洞、老電線桿、小童、花花蟒,甚至那個貪吃的影子,都那麼純真可愛,實在看不出來會居心那麼深沉。「肯定是我腦補過度……」到最後我也只能怪自己,要不就怪作者太狡詐,把那些哲學命題和故事內容反覆揉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許有跡可循的是作品中反覆出現的象徵符碼,例如〈你想有個月亮光的影子嗎〉和〈獅子影子去流浪〉中的「影子」、〈老電線桿的夢〉中的「夢」、〈再見小童〉中的「記憶」與「再見」、〈山洞與銀杏〉和〈害羞的房子〉的「聲音/語言」以及「色彩」……等,林世仁很擅長(或說很喜歡)以無生命的對象,賦予人性,也賦予各種隱喻,這使得讀者很容易帶入自己的生命故事,去反覆咀嚼、討論、「腦補」和延伸,這也使得林世仁的童話往往成為一個誘引讀者參與的開放性文本。
這種開放文本性和作品中豐富的寓意,讓我曾在一九九九年的書評裡寫著,《再見小童》對於年紀較大或心靈較成熟的兒童可能更具吸引力。真的是這樣嗎?我越來越不確定,這十五年來隨著社會文化脈絡的改變,我對於閱讀接受、讀者年齡的看法也不斷調整。但是,我越來越相信,好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能量,讓不同年齡的讀者獲得不同層面的感動,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像水晶的不同折射面,同樣映入讀者的心湖,留在記憶裡。對我來說,《再見小童》始終留在我的記憶裡。
作者的話
再──見,小童! 文/林世仁
《再見小童》是我的第三本童話集,一九九九年八月由民生報出版,繪者是唐壽南,主編是桂文亞,美編是卜京。
二○一四年,很高興這本書可以由國語日報重新出版。
新版的內容有些不一樣,修改了一篇,新增了一篇。
修改的是〈手機撞見鬼〉。寫作時,拍照仍然是傳統相機裝著傳統底片,一捲三十六張。所以,故事裡會出現兩兄弟對著相機「快樂的露出了三十六次微笑」。現在,大家都改用數位相機,甚至手機了,這樣的句子便失去了意義。於是,我讓故事換上時代的新裝,將「相機」升級成「手機」。故事,則仍然保留原有的趣味。
新增的一篇,是〈害羞的房子〉。說是新增,其實是補回。當年,它是以「童話詩」的形式寫成,我原想把它穿插在兩篇「影子故事」之間,當作全書的「中間轉場」。可惜,詩放在童話集裡太突兀,編輯建議刪去。這一次,我再把它補回來,並統一成童話的型式。性質改變了,它便也從中場位置,移到最後,讓全書有一個美好的收結。
新版的故事順序也和舊版不同,編輯稍微調動了一下,讓它的閱讀節奏更輕盈、有趣味。當然,最大的變化,是新書的開本、配圖都改變了!
舊版的黑白插圖細緻有特色,新版的彩圖則幸運的找到南君來重新詮釋。南君的插圖溫潤高雅,充滿了文學的美感。我好像看到他用一層細密的色彩之紗,把故事層層過濾,凝聚成一幅一幅的精緻影像。文與圖,在編輯的巧手安排下,收束於剛剛好的開本,幾乎脫胎換骨成了一本新書。
看著這樣的新版,我有一種特別的歡喜:彷彿這些故事也跟著我穿越了時間之門,從遙遙遠遠的過去來到了此時此刻的現在。一樣的文字,卻煥發出新鮮的光澤,彷彿它們才剛剛離開我的腦海,化成文字。在新的版本中,看著插畫,我好像可以觸摸到那些故事裡的空氣。心的角落也不免小小驚歎著:啊,《再見小童》原來這麼美!
還記得有小學老師對我提起,在畢業前夕,她和全班同學一起共讀〈再見小童〉這篇故事,結果師生都哭成一團。我知道那是離別的催化,但我也很高興在那樣特殊的時刻,有這樣一篇童話,可以在恰恰好的樞紐上,為大家旋開情感上的渠道,映見彼此的不捨。
重看這些故事,我也看到當年認真寫童話的自己。創作的過程,仍然明晰如在眼前。那是一段沈靜的歲月,故事透過了文字折射出我的內心世界;它們都是由「童心」的角度所述說出來的故事。而在這本書之後,我的童話便逐漸脫離了這樣的「早期風格」。原因有兩個:一是這本書出版不久,便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天地雖然不仁,但是人心可以常春。我忽然很想多寫一些充滿陽光、歡樂的故事,用笑聲去灌注孩子的童年。另一個原因,是我想蹲下來,更近距離的貼近兒童,聽聽他們的小腦袋瓜裡在想著什麼?於是,我開始學習去寫更淺近的童話,就像回頭去補做童話上的「兒童」功課。但是我的內心很清楚,這本書如同《十四個窗口》,裡頭的故事都在過去,也在未來,等著我齊備了更多能力,再次向它們走去,寫出結合「童心」與「兒童」的全新故事。這也是我珍惜這本書的原因,因為它和《十四個窗口》一樣,都是我的「童話初心」。
十五年後,真高興這本書可以再跟讀者打招呼!感謝國語日報「出舊如新」,賦予這本書全新的靈魂。我真是歡喜得想悄悄說一聲:
小童,能再見到你,真好!
一部會留在讀者記憶深處的作品 文/周惠玲(華梵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多年以來,〈再見小童〉始終留在我的心裡。
聽說有畢業班師生共讀這篇童話讀哭了,我完全不意外,因為我自己也曾在許多次曲終人散的場合裡想起它,想起故事最後小童說,「可是我還沒有準備好說再見呢!」而老法師逐漸消逝的聲音回答:「真正的再見是說不出口的……」。
這是個會留在讀者記憶深處的作家和作品,從我第一次讀林世仁的童話就這麼認為,不論是《十四個窗口》、《十一個小紅帽》或是這本《再見小童》,至今將近二十年了,卻始終是我鍾愛且經常和學生、朋友分享的作品。
無疑的,林世仁是臺灣當代最優秀的童話作家之一,而且美學手法成熟且風格獨具。他的童話有一種清透如水晶的光澤,貌似純真,因為他的故事和說故事的口氣,很能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呈現童趣,但又折射出多角度的哲學命題,使得他的童話好像不只是給兒童看的,連青少年和成人也能在當中玩味、思考自己的生命經驗。近些年來,林世仁花了更多時間為低幼兒童寫作童話、韻文、繪本、橋梁書,非常受到歡迎,這些作品仍保持相當高的文學質地,比起早期作品要來得熱鬧些,寫作手法更純熟,但我對於他早期那些安靜富詩意的作品仍情有獨鍾。
從一開始,林世仁的童話就很少只是個故事而已。所以,當他的讀者,很難只是懶惰地、被動地聽他說故事。想想這實在有點討厭,我們本來只想看些王子和魔法、小貓和小兔的故事而已,卻被他拐騙去思考一些生命的大問題,像是「愛」、「原諒」、「孤獨」、「離別」、「死亡」、「新生」什麼的。他常把讀者搞得有點「布魯」,說不定還會望著藍空下遠方的山影莫名其妙掉下一滴眼淚,可是我們很難責備他,因為他童話裡的主角,像這本《再見小童》裡的青雀和山洞、老電線桿、小童、花花蟒,甚至那個貪吃的影子,都那麼純真可愛,實在看不出來會居心那麼深沉。「肯定是我腦補過度……」到最後我也只能怪自己,要不就怪作者太狡詐,把那些哲學命題和故事內容反覆揉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許有跡可循的是作品中反覆出現的象徵符碼,例如〈你想有個月亮光的影子嗎〉和〈獅子影子去流浪〉中的「影子」、〈老電線桿的夢〉中的「夢」、〈再見小童〉中的「記憶」與「再見」、〈山洞與銀杏〉和〈害羞的房子〉的「聲音/語言」以及「色彩」……等,林世仁很擅長(或說很喜歡)以無生命的對象,賦予人性,也賦予各種隱喻,這使得讀者很容易帶入自己的生命故事,去反覆咀嚼、討論、「腦補」和延伸,這也使得林世仁的童話往往成為一個誘引讀者參與的開放性文本。
這種開放文本性和作品中豐富的寓意,讓我曾在一九九九年的書評裡寫著,《再見小童》對於年紀較大或心靈較成熟的兒童可能更具吸引力。真的是這樣嗎?我越來越不確定,這十五年來隨著社會文化脈絡的改變,我對於閱讀接受、讀者年齡的看法也不斷調整。但是,我越來越相信,好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能量,讓不同年齡的讀者獲得不同層面的感動,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像水晶的不同折射面,同樣映入讀者的心湖,留在記憶裡。對我來說,《再見小童》始終留在我的記憶裡。
作者的話
再──見,小童! 文/林世仁
《再見小童》是我的第三本童話集,一九九九年八月由民生報出版,繪者是唐壽南,主編是桂文亞,美編是卜京。
二○一四年,很高興這本書可以由國語日報重新出版。
新版的內容有些不一樣,修改了一篇,新增了一篇。
修改的是〈手機撞見鬼〉。寫作時,拍照仍然是傳統相機裝著傳統底片,一捲三十六張。所以,故事裡會出現兩兄弟對著相機「快樂的露出了三十六次微笑」。現在,大家都改用數位相機,甚至手機了,這樣的句子便失去了意義。於是,我讓故事換上時代的新裝,將「相機」升級成「手機」。故事,則仍然保留原有的趣味。
新增的一篇,是〈害羞的房子〉。說是新增,其實是補回。當年,它是以「童話詩」的形式寫成,我原想把它穿插在兩篇「影子故事」之間,當作全書的「中間轉場」。可惜,詩放在童話集裡太突兀,編輯建議刪去。這一次,我再把它補回來,並統一成童話的型式。性質改變了,它便也從中場位置,移到最後,讓全書有一個美好的收結。
新版的故事順序也和舊版不同,編輯稍微調動了一下,讓它的閱讀節奏更輕盈、有趣味。當然,最大的變化,是新書的開本、配圖都改變了!
舊版的黑白插圖細緻有特色,新版的彩圖則幸運的找到南君來重新詮釋。南君的插圖溫潤高雅,充滿了文學的美感。我好像看到他用一層細密的色彩之紗,把故事層層過濾,凝聚成一幅一幅的精緻影像。文與圖,在編輯的巧手安排下,收束於剛剛好的開本,幾乎脫胎換骨成了一本新書。
看著這樣的新版,我有一種特別的歡喜:彷彿這些故事也跟著我穿越了時間之門,從遙遙遠遠的過去來到了此時此刻的現在。一樣的文字,卻煥發出新鮮的光澤,彷彿它們才剛剛離開我的腦海,化成文字。在新的版本中,看著插畫,我好像可以觸摸到那些故事裡的空氣。心的角落也不免小小驚歎著:啊,《再見小童》原來這麼美!
還記得有小學老師對我提起,在畢業前夕,她和全班同學一起共讀〈再見小童〉這篇故事,結果師生都哭成一團。我知道那是離別的催化,但我也很高興在那樣特殊的時刻,有這樣一篇童話,可以在恰恰好的樞紐上,為大家旋開情感上的渠道,映見彼此的不捨。
重看這些故事,我也看到當年認真寫童話的自己。創作的過程,仍然明晰如在眼前。那是一段沈靜的歲月,故事透過了文字折射出我的內心世界;它們都是由「童心」的角度所述說出來的故事。而在這本書之後,我的童話便逐漸脫離了這樣的「早期風格」。原因有兩個:一是這本書出版不久,便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天地雖然不仁,但是人心可以常春。我忽然很想多寫一些充滿陽光、歡樂的故事,用笑聲去灌注孩子的童年。另一個原因,是我想蹲下來,更近距離的貼近兒童,聽聽他們的小腦袋瓜裡在想著什麼?於是,我開始學習去寫更淺近的童話,就像回頭去補做童話上的「兒童」功課。但是我的內心很清楚,這本書如同《十四個窗口》,裡頭的故事都在過去,也在未來,等著我齊備了更多能力,再次向它們走去,寫出結合「童心」與「兒童」的全新故事。這也是我珍惜這本書的原因,因為它和《十四個窗口》一樣,都是我的「童話初心」。
十五年後,真高興這本書可以再跟讀者打招呼!感謝國語日報「出舊如新」,賦予這本書全新的靈魂。我真是歡喜得想悄悄說一聲:
小童,能再見到你,真好!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