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書推薦-「留法舊事」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這巴黎的夢真醇人,醇你的心,醇你的意志,
醇你的四肢百體,那味兒除是親嘗過的誰能想像!」

─徐志摩

  徐志摩曾經如此形容巴黎:

  咳!巴黎!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嘗過巴黎的,老實說,連地獄都不想去了。整個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鴨絨的墊褥,襯得你通體舒泰,硬骨頭都給熏酥了的……。讚美是多餘的,正如讚美天堂是多餘的;咒詛也是多餘的,正如咒詛地獄是多餘的。巴黎,軟綿綿的巴黎,只在你臨別的時候輕輕地囑咐一聲「別忘了,再來!」其實連這都是多餘的。誰不想再去?誰忘得了?

  1970年代的花都巴黎,在留學生的眼中,是嚮往,是夢想。

  而在夢想的背後,現實是什麼樣貌?

  本書作者曾於巴黎留學數年,以新聞專業的詳實筆觸,記述了當年所見所聞,並為當年台灣外交的發展,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本書特色

  1970年代在法國巴黎留學的台灣與中國留學生,其中有不少後來都成為社會之中流砥柱。當年的巴黎,是否仍如徐志摩所描述那般浪漫迷人?這些留學生在異地,又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挑戰?本書以新聞紀實的專業,娓娓道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在敬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碩士。曾任行政院新聞局駐法新聞處處員,中華日報、中央日報、歐洲日報三報總經理,中央日報海外版主任、主任秘書、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秘書長。
 

目錄

自序

第一輯 六年一覺巴黎夢
一、站在外交的第一線
二、從聯合報駐法撰述到歐洲日報
三、功在中法文化交流的蘇、傅兩位神父
四、留法學生界人才輩出
五、巴黎僑社臥虎藏龍
六、海外見溫情
七、同比畢卡索與張大千
八、敦煌文物在巴黎

第二輯 早期留法的潮起潮落
一、林林總總話留法
二、留法勤工儉學的發展與風潮
三、里昂中法學院的創設始末
四、吳稚暉與中法學院
五、早期留法學生與無政府主義
六、早期留法學生與反西教思想
七、中共黨人在法的活動與鬥爭
八、青年黨在巴黎成立經緯

第三輯 兩岸早期留法人物掠影
一、中共留法傑出人物周恩來
二、人矮才高的鄧小平
三、早期留法共產黨人群像
四、鄭毓秀與蔣碧微
五、傑出畫家徐悲鴻
六、張道藩留法生活多姿采
七、謝冠生獻身司法四十年
八、與魯迅打筆戰的蘇雪林
九、有古大臣之風的鄭彥棻
十、阮毅成譽滿士林
 



  民國五十九年八月,我離開了居住二十多年的台灣,到法國去留學,那年三十二歲。

  在去法國之前,我在中華日報擔任基隆市駐地記者,並在一所中學兼課,收入還算差強人意。

  當時的中華日報社長是名報人楚崧秋先生,得知我赴法留學,特別召見予以嘉勉,並聘為駐法特約記者,這對報社基層人員是很大的鼓勵與榮耀,也是為我遠行送下的最好禮物。

  到了法國巴黎,先到鄉下學了幾個月的法文,算算口袋的錢,已所剩無幾;因為在台灣工作,收入有限,積蓄不多,買了一張到巴黎的機票,就已去了積蓄的大半,法國的生活費很高,不到半年已阮囊羞澀,不得不去打工。

  在巴黎打工,最好找的是在中國飯店洗碗,但工作累,還要受大廚的氣,實在幹不下去,有不如歸去的想法。在與楚社長書信往返中,他知道我因生活困難,有意買棹歸航,勸勉我既來之則安之,並推薦我為陶宗玉先生工作,陶先生是楚社長的朋友,是我行政院新聞局的駐外人員,是位資深的外交官。

  當時我國的外交處境不是很好,法國與中共建交甚早,早已無外交關係。在聯合國的席位剛剛被排除,總部設在法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我派駐代表姚淇清也剛黯然回國,在法國的外交已呈真空狀態。陶先生及時的到來,頗有開疆闢土的意味,陶先生外貌英俊瀟灑,儀表堂堂,法語非常流利,最可貴的是有活力、有衝勁,再加上幹練,他很快的闖出了不錯的局面。

  陶先生在法建立的單位,對國內稱為「行政院新聞局駐法新聞處」,對法國則稱為「法華貿易觀光促進會」,最初人員很少,然後漸次擴充,我擔任的是文書工作,凡是對國內呈報事項,均由我負責,工作了一段時間,陶先生對我頗為信任。

  由於經常提供國內宣傳資料,參與僑社活動,我與僑胞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與當地學人和留學生也有不少的來往。

  我是新聞科系畢業,總希望在新聞方面發揮長材。後來又受聘為聯合報駐法特約撰述,文筆見解、思維觸覺,都有很大的進步。

  在國內時,對於傳記文學類型的雜誌,名人回憶錄,很有興趣,涉獵閱讀不少。法國民主開放,巴黎人文薈粹,我民國建立後,來法留學的學生不少,尤其李石曾、吳稚暉先生在民國八、九年左右所提倡的勤工儉學,掀起了一陣留法風潮,在里昂創辦的中法學院,造就了不少人才。中共早期主流人物,大多為勤工儉學的留學生。青年黨亦是在巴黎創立的,這段史實,對我國近代史頗有影響。我雖不是學歷史的,但新聞與歷史兩者互有關連性,今日的新聞就是明日的歷史,昨日的歷史就是當時的新聞,這個理念我視為圭臬,探求已成歷史的新聞,一直是我的興趣,也是始終想盡力完成的一件事。

  為了探討我早期留法學生的歷史,我儘量設法與早期的留法學人和老僑胞交往,聽他們像「白首宮人,話天寶遺事」一樣,述說早期留法學生的陳年往事,我則以日記的方式加以記錄,以備後用。

  當時的交往、訪談的人,都是早年能躬逢其時,身歷其境,且能盡道其詳的老前輩,談起來娓娓動聽,越說越有談興,這些人我記得有盛成老教授、錢直向、朱伯奇老先生、吳本中、張馥蕊老師,以及對留法學生史有研究的徐廣存先生。

  盛成老教授早期留法,大約比勤工儉學還早一點,法文造詣很深,本來在台大任教,因不滿台灣的政治環境及學術風氣,常常提出諍言,為當道所不喜,而不得志。最後離台赴法,依其女兒生活,年歲已高,似乎沒有再去工作。

  錢直向先生是河北高陽人,是李石曾先生的同鄉,隨李先生來法,經商有成,頗有財富,在巴黎、馬賽均有房產。

  朱伯奇先生留法與勤工儉學差不多時間,在法學成後,一直在星馬香港從事僑教工作,屆齡退休後,雖住香港,但常來法探視女兒,排遣退休生活,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吳本中老師是早期留法學生,比勤工儉學晚一些,他在法國南部一所大學任教,由朋友介紹認識,朋友稱他為老師,我也跟著叫,每次來巴黎必相約長談,談興很高。

  張馥蕊老師與楚崧秋、李煥先生是政校同學,大約在對日抗戰勝利前後,來法留學,學有所成後,任教巴黎第七大學,由楚先生介紹認識,我常趨府拜訪,聽過他的課,也稱他為老師。

  徐廣存先生是我澎湖縣省立馬公中學同學,民國五十五年左右來法留學,學成後在巴黎大學教中文,對我留法學生史很有研究,常在大學圖書館中文部找尋資料,非為寫作,純屬興趣,博聞強記,人很風趣健談。

  我與這些人接觸訪談,大部份的話題由我引導,談他們當年留法時所見所聞;我將受訪者所談,悉心加以記錄,以備將來回國或有所用,這也是一位新聞工作者的習慣。

  我由法回國後,一直在新聞界工作,除了在聯合報系的歐洲日報,及黨營的中華日報擔任過兩年的總經理外,其餘的二十多年都在中央日報任職,做過該報的業務部總經理、國外部主任、主任秘書等職,工作忙人也懶,甚少寫文章,有時提筆為文,有力不從心之感,文窮而後工,是很有道理的。

  民國九十年屆齡退休,閒中無聊,打開舊日日記來看,對在法國所留下一些談話資料,深覺珍貴。當日他們已是老人,現在恐已成「古人」了。為了珍惜這些幾乎是第一手的資料,也為我當年留法留下一點紀念,乃窮一年之力,整理連串成書,價值多少,我已不多作考慮,可留待他人來評論了。

  我不是學歷史的,對於前輩們的敘事談話,未多作考證,文字談不上嚴謹。學新聞的,記者當久了,難免不犯「有聞必錄」的老毛病。因此,有關書中的留法史事人物,把他作為早期留法的史料,或當做茶餘飯後談興的話題,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

  民國九十二年本書完成後,因內人患慢性病,使生活變了調,為了照顧病人,壓力很大,本書也就因而束之高擱。

  民國一百年內人去世。一○二年十二月廿八日是我八十歲生日,兒女為我慶生,安慰老懷。世人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名句,我今年屆八十,白髮蒼蒼,眼鏡不離眼,滿嘴假牙,看起來雖仍稱老當益壯,但畢竟來日無多,因而促成了本書的出版。本書共分三大部分:一為六年一覺巴黎夢,寫的是在巴黎六年的經歷,與一般見聞;二為早期留法的潮起潮落,則是整理訪問所得;三為兩岸早期留法人物掠影,統稱為「旅法舊事」。

  本書承秀威資訊出版,廖妘甄小姐費神籌編,銘感五內,特致最大謝忱。本書之問世,不但有慰作者年逾八十之老懷;且可告慰亡妻陳祖娟女士在天之靈。因為我們夫妻在巴黎同甘共苦達三年之多,她有時陪同訪問,整理資料,一直希望我早日出書,完成心願。但好事多磨,又天不假年,她在三年前因病去世,留有遺憾。如今出書,當為祭她最佳之供品。雖然陰陽殊途,天人永隔,但存歿了願,誠屬佳事一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taigo 的頭像
    taitaigo

    大媽愛看書

    taita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