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書推薦-「小說大夢:「年度文選」再會」書評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收在這本書裡,除了十四篇小說,還附了一些評介,大多摘自歷年的「年度小說選」,也有幾篇選自他處,在此一併誌謝,順便也對執筆人略作介紹:
周寧,一九四一年生,江蘇嘉定人,本名周浩正,他是我《書評書目》時代老同事,陸軍官校三十三期畢業,退役後一直從事編輯和出版工作,曾任《幼獅少年》主編、臺灣時報副刊主編、遠流出版社總編輯、實學社發行人等職。著有評論集《橄欖樹》(書評書目出版社),編有人物專訪《飛揚的一代》(九歌),《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爾雅)等,曾是臺灣文化出版界的實力派,現已退休。
張素貞,一九四二年生於新竹,臺灣河洛語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研所畢業。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現代小說、新文藝散文、韓非子、古典小說,現已退休。著有《細讀現代小說》、《續讀現代小說》、《現代小說啟事》等,編有《現代小說選讀》(三民)。
覃雲生,一九五三年生,廣西上林人,藝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畢業,曾任「書評書目」編輯,《時報周刊》編輯、企劃主任。酷愛攝影,爾雅中期,將近有一 種書,封面均為覃雲生作品,其中詩集《剪成碧玉葉層層》一書封面,曾獲金鼎獎「最佳封面設計獎」。覃雲生現任職飛碟電臺。
馬森,小說家,一九三二年生於山東齊河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研所畢業。先後執教於師範大學、法國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美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返國後任教於成功大學等多所大學,一度擔任《聯合文學》總編輯,現已退休,旅居加拿大,正撰寫大部頭華人文學史,著有《夜遊》等長篇小說、劇作、文化評論等四十餘部。
李喬,小說家,本名李能棋,苗栗大湖人,一九三四年生。自一九六二年起開始寫作,著有「寒夜三部曲」等長短篇小說集超過二十部,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
此外還要感謝歷屆年度小說編選人,特別是前後編過四年的季季,以及鄭明娳、鄭傑光、李昂、詹宏志、沈萌華、亮軒、丁樹南、陳雨航、愛亞、雷驤、陳義芝、張芬齡、廖咸浩、保真、焦桐和邵 。
彭歌的小評侯楨〈清福三年〉,寫於民國六十五年他在《聯合報》的三三草專欄,原文係針對《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出版後,他的讀後感想,如今將〈清福三年〉收入選集,雖然事隔三十八、九年,仍彌補了當年我們選稿角度的不夠寬廣。
如今回頭看,生命中曾經有一段日子為理想付出,代表年輕時有夢想、有活力,而看小說的日子、編小說的日子,特別是和一大夥朋友合作編「年度短篇小說選」,甚至後來還衍生出「年度詩選」和「年度文學批評選」,那是多麼美好的日子。
再見,為昨日的美好,我要謝謝歲月,也謝謝天和地。
周寧,一九四一年生,江蘇嘉定人,本名周浩正,他是我《書評書目》時代老同事,陸軍官校三十三期畢業,退役後一直從事編輯和出版工作,曾任《幼獅少年》主編、臺灣時報副刊主編、遠流出版社總編輯、實學社發行人等職。著有評論集《橄欖樹》(書評書目出版社),編有人物專訪《飛揚的一代》(九歌),《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爾雅)等,曾是臺灣文化出版界的實力派,現已退休。
張素貞,一九四二年生於新竹,臺灣河洛語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研所畢業。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現代小說、新文藝散文、韓非子、古典小說,現已退休。著有《細讀現代小說》、《續讀現代小說》、《現代小說啟事》等,編有《現代小說選讀》(三民)。
覃雲生,一九五三年生,廣西上林人,藝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畢業,曾任「書評書目」編輯,《時報周刊》編輯、企劃主任。酷愛攝影,爾雅中期,將近有一 種書,封面均為覃雲生作品,其中詩集《剪成碧玉葉層層》一書封面,曾獲金鼎獎「最佳封面設計獎」。覃雲生現任職飛碟電臺。
馬森,小說家,一九三二年生於山東齊河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研所畢業。先後執教於師範大學、法國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美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返國後任教於成功大學等多所大學,一度擔任《聯合文學》總編輯,現已退休,旅居加拿大,正撰寫大部頭華人文學史,著有《夜遊》等長篇小說、劇作、文化評論等四十餘部。
李喬,小說家,本名李能棋,苗栗大湖人,一九三四年生。自一九六二年起開始寫作,著有「寒夜三部曲」等長短篇小說集超過二十部,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
此外還要感謝歷屆年度小說編選人,特別是前後編過四年的季季,以及鄭明娳、鄭傑光、李昂、詹宏志、沈萌華、亮軒、丁樹南、陳雨航、愛亞、雷驤、陳義芝、張芬齡、廖咸浩、保真、焦桐和邵 。
彭歌的小評侯楨〈清福三年〉,寫於民國六十五年他在《聯合報》的三三草專欄,原文係針對《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出版後,他的讀後感想,如今將〈清福三年〉收入選集,雖然事隔三十八、九年,仍彌補了當年我們選稿角度的不夠寬廣。
如今回頭看,生命中曾經有一段日子為理想付出,代表年輕時有夢想、有活力,而看小說的日子、編小說的日子,特別是和一大夥朋友合作編「年度短篇小說選」,甚至後來還衍生出「年度詩選」和「年度文學批評選」,那是多麼美好的日子。
再見,為昨日的美好,我要謝謝歲月,也謝謝天和地。
目錄
小說大夢
︱「年度文選」再會
圓夢紀(代編序)三
無名氏 契闊一一
周 寧/他們中間屹立一座山二七
林海音 燭三三
張素貞/林海音的〈燭〉四七
潘人木 哀樂小天地五三
我讀〈哀樂小天地〉/編者六八
王鼎鈞 哭屋七一
覃雲生/深沉與超逸八五
彭 歌 象牙球八九
一篇張力飽滿的小說/編者一 八
潘 壘 老薑一一一
文人的虛誇/編者一二四
侯 楨 清福三年一二七
彭 歌/侯楨的〈清福三年〉一四二
顏元叔 夏樹是鳥的莊園一四五
一個小型座談會/編者一五八
周腓力 洋飯二吃一六三
馬 森/評〈洋飯二吃〉一八八
康芸薇 今生未了一九三
一篇平凡的小說/編者二一六
隱 地 七十歲少年二一九
關於我,和我的短篇/編者二三
陳少聰 水蓮二三三
李 喬/生命的姿彩二四五
王定國 細枝二四九
小說中的精品/編者二五八
田威寧 知了二六一
在小說與散文之間/編者二六八
後記二七一
︱「年度文選」再會
圓夢紀(代編序)三
無名氏 契闊一一
周 寧/他們中間屹立一座山二七
林海音 燭三三
張素貞/林海音的〈燭〉四七
潘人木 哀樂小天地五三
我讀〈哀樂小天地〉/編者六八
王鼎鈞 哭屋七一
覃雲生/深沉與超逸八五
彭 歌 象牙球八九
一篇張力飽滿的小說/編者一 八
潘 壘 老薑一一一
文人的虛誇/編者一二四
侯 楨 清福三年一二七
彭 歌/侯楨的〈清福三年〉一四二
顏元叔 夏樹是鳥的莊園一四五
一個小型座談會/編者一五八
周腓力 洋飯二吃一六三
馬 森/評〈洋飯二吃〉一八八
康芸薇 今生未了一九三
一篇平凡的小說/編者二一六
隱 地 七十歲少年二一九
關於我,和我的短篇/編者二三
陳少聰 水蓮二三三
李 喬/生命的姿彩二四五
王定國 細枝二四九
小說中的精品/編者二五八
田威寧 知了二六一
在小說與散文之間/編者二六八
後記二七一
序
圓夢紀(代編序)
隔了四十六年,我怎麼又編起「年度小說選」來了?
四十六年前,也就是一九六八年,民國五十七年,我剛三十二歲,正是青壯之年,那一年,是我命運轉變的一年,否極泰來,新婚,又從新聞官轉戰坐上編輯檯,開始接老作家魏子雲的棒子,編起後備軍人文藝刊物《青溪雜誌》,也是那一年,有了編「年度短篇小說選」的構想,不久在仙人掌出版社出版《十一個短篇》,那也是第一本「年度小說選」︱《五十七年短篇小說》的正式誕生。
之後,「年度小說選」像一個流浪漢,從仙人掌、大江出版社、進學書局、書評書目出版社,一直到爾雅出版社,才安定下來,逐年出版,前後三十一年,並邀請《聯合報》前副刊主編馬各(駱學良)和譯作家丁樹南往前合編了五十五和五十六年兩本「年度短篇小說選」,二○○○年二月,又請前《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林黛嫚編了一本八十八至九十一年短篇小說選,希望小說選「復活」,但未能如願,且從此停擺至今已十二年。
十二年間,小說選不編,反而為九歌出版社編了一本《一○一年散文選》,顯然我的潛意識裡存在著一種只有自己明白的「年度情結」。
今年七月二十五日,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讀到王定國的短篇小說〈細枝〉,難得扣動我的老心弦,也打動我的老靈魂,重新獲得讀小說的樂趣,許多年來,想從讀小說獲得愉快已不容易,許多小說往往比哲學還難懂,文字像不通的譯文,至於故事情節,散漫荒誕,最後只好放棄。
而〈細枝〉寫得傳神,人物刻劃成功,小說家冷眼旁觀,把小鎮上一戶人家的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小說家手執人生指揮棒,將人間貪愚隨著命運的軌跡,透過一個個音符,揮灑在紙墨間,贏得讀小說者共鳴。
〈細枝〉落實了我重編一本「年度短篇小說選」的決心。我要完成一個未了的小說大夢。年紀不對了,我能做的事已不多。真的是和時間賽跑。明知輸的人就是自己,仍要再作一次最後掙扎。
用這本書向所有作過小說夢、想寫好小說的作家致敬。
在時間裡,作家永遠寂寞。早先離開的作家,一個個都被我們淡忘了,至於尚在呼吸的我們,遲早也會離開這個紅塵滾滾的世界,最後一樣,被人快速遺忘。
但正如作家曉風所說:「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海水裡,我們都曾經是一滴水。天空裡,我們也曾像雲樣飄過。至於書,也許進入雲端,也許百年後的一個陌生人,偶然在某個角落翻出一冊,因而歡欣,因而滿足,不也是陰陽一線牽嗎?
一九九八年四月,縱橫華洋文壇的王德威曾為爾雅編了一套兩大本「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典律的生成》,全書超過九百頁,共選了三十位作家的三十篇經典小說,此次,我編的《小說大夢》,所選十四家特意避開和王選作者雷同。《小說大夢》所選作品,也未限必需入選「年度小說選」,這樣,空間度和自由度更大,多少也補了以前的眼力不足。
至於編者該不該選自己的作品,我也經過天人交戰,老實說,到了七十八歲,怎麼會不知道,自己想做一個小說家的夢早已幻滅,留下〈七十歲少年〉,只表示我也寫過小說。得過「年度詩獎」和「年度散文獎」,最後一個夢,不是想得「年度小說獎」,而是希望一生中能有一篇小說被選入「年度小說選」,這樣的希望落空了,藉著自己還有一畝三分田,於是自拉自唱,再作一次「小說大夢」︱也為「事出有因」做了一個新註腳。
感謝年輕時候和一群朋友作過的夢,想起洪醒夫、思兼(沈謙)、林柏燕……這幾位年輕時候就有緣相識的人,他們雖已先後離開人世,但我仍不時地會懷念他們,還有馬各先生,透過聯合報系,他總默默推動文學創作,他多麼提拔年輕的小說家,他也曾為「年度小說選」盡過一分力氣,臨走前,還囑咐他夫人曾久芳女士購買了不少爾雅叢書送人,啊,我怎麼會忘記這些往事,三十多年的各類「年度文選」蘊藏著多少感人故事,雖說緣起緣滅均有其因,但夢想和信念,都是人生的財富,曾經幫忙編過各類「年度文選」的朋友啊,你還讀小說嗎?連詩也不讀了?不會吧……就算人世間的情薄了,緣盡了,文學裡的世界仍然有情有義,一個夢碎,仍有新夢可追,放棄追夢,你我的人生怎麼走得下去?
也許往後的日子我們會活得孤獨,但想到我們曾經參與臺灣的「年度文選」,一種豐富的回憶和感恩,立即回來了,朋友們,讓我再一次向大家說謝謝,讓我一鞠躬,再鞠躬,當然,廣大的讀者群也是我要鞠躬感謝的。
其實,更確切的說,「讀者」早已不「廣大」,讀小說的人口早已星散,如今人手一架手機,撥啊撥的,人類的一顆心,一點靈性似乎已被手裡的小方盒掌控,何去何從,看來,人人更加茫然了(知道「茫然」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可憐啊,還洋洋得意著……)。
我深知,這世上也還會有人繼續讀小說,雖然已成小眾。只要手裡抓著一本小說集,即使我們無夢,小說世界別有天地,小說裡的人仍然在幫我們圓夢。副總編輯杜秀卿、北美世界副刊主編吳婉茹、中華副刊主編羊憶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簡白、香港文學主編陶然致謝。
在文學書籍出版大不易的今天,這本北美作家專訪集能由聲譽卓著的爾雅出版社出版,特別感佩隱地先生,他對文學的使命感,出版純文學書籍的執著與魄力,誠為海內外華文作家的知音。景!
隔了四十六年,我怎麼又編起「年度小說選」來了?
四十六年前,也就是一九六八年,民國五十七年,我剛三十二歲,正是青壯之年,那一年,是我命運轉變的一年,否極泰來,新婚,又從新聞官轉戰坐上編輯檯,開始接老作家魏子雲的棒子,編起後備軍人文藝刊物《青溪雜誌》,也是那一年,有了編「年度短篇小說選」的構想,不久在仙人掌出版社出版《十一個短篇》,那也是第一本「年度小說選」︱《五十七年短篇小說》的正式誕生。
之後,「年度小說選」像一個流浪漢,從仙人掌、大江出版社、進學書局、書評書目出版社,一直到爾雅出版社,才安定下來,逐年出版,前後三十一年,並邀請《聯合報》前副刊主編馬各(駱學良)和譯作家丁樹南往前合編了五十五和五十六年兩本「年度短篇小說選」,二○○○年二月,又請前《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林黛嫚編了一本八十八至九十一年短篇小說選,希望小說選「復活」,但未能如願,且從此停擺至今已十二年。
十二年間,小說選不編,反而為九歌出版社編了一本《一○一年散文選》,顯然我的潛意識裡存在著一種只有自己明白的「年度情結」。
今年七月二十五日,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讀到王定國的短篇小說〈細枝〉,難得扣動我的老心弦,也打動我的老靈魂,重新獲得讀小說的樂趣,許多年來,想從讀小說獲得愉快已不容易,許多小說往往比哲學還難懂,文字像不通的譯文,至於故事情節,散漫荒誕,最後只好放棄。
而〈細枝〉寫得傳神,人物刻劃成功,小說家冷眼旁觀,把小鎮上一戶人家的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小說家手執人生指揮棒,將人間貪愚隨著命運的軌跡,透過一個個音符,揮灑在紙墨間,贏得讀小說者共鳴。
〈細枝〉落實了我重編一本「年度短篇小說選」的決心。我要完成一個未了的小說大夢。年紀不對了,我能做的事已不多。真的是和時間賽跑。明知輸的人就是自己,仍要再作一次最後掙扎。
用這本書向所有作過小說夢、想寫好小說的作家致敬。
在時間裡,作家永遠寂寞。早先離開的作家,一個個都被我們淡忘了,至於尚在呼吸的我們,遲早也會離開這個紅塵滾滾的世界,最後一樣,被人快速遺忘。
但正如作家曉風所說:「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海水裡,我們都曾經是一滴水。天空裡,我們也曾像雲樣飄過。至於書,也許進入雲端,也許百年後的一個陌生人,偶然在某個角落翻出一冊,因而歡欣,因而滿足,不也是陰陽一線牽嗎?
一九九八年四月,縱橫華洋文壇的王德威曾為爾雅編了一套兩大本「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典律的生成》,全書超過九百頁,共選了三十位作家的三十篇經典小說,此次,我編的《小說大夢》,所選十四家特意避開和王選作者雷同。《小說大夢》所選作品,也未限必需入選「年度小說選」,這樣,空間度和自由度更大,多少也補了以前的眼力不足。
至於編者該不該選自己的作品,我也經過天人交戰,老實說,到了七十八歲,怎麼會不知道,自己想做一個小說家的夢早已幻滅,留下〈七十歲少年〉,只表示我也寫過小說。得過「年度詩獎」和「年度散文獎」,最後一個夢,不是想得「年度小說獎」,而是希望一生中能有一篇小說被選入「年度小說選」,這樣的希望落空了,藉著自己還有一畝三分田,於是自拉自唱,再作一次「小說大夢」︱也為「事出有因」做了一個新註腳。
感謝年輕時候和一群朋友作過的夢,想起洪醒夫、思兼(沈謙)、林柏燕……這幾位年輕時候就有緣相識的人,他們雖已先後離開人世,但我仍不時地會懷念他們,還有馬各先生,透過聯合報系,他總默默推動文學創作,他多麼提拔年輕的小說家,他也曾為「年度小說選」盡過一分力氣,臨走前,還囑咐他夫人曾久芳女士購買了不少爾雅叢書送人,啊,我怎麼會忘記這些往事,三十多年的各類「年度文選」蘊藏著多少感人故事,雖說緣起緣滅均有其因,但夢想和信念,都是人生的財富,曾經幫忙編過各類「年度文選」的朋友啊,你還讀小說嗎?連詩也不讀了?不會吧……就算人世間的情薄了,緣盡了,文學裡的世界仍然有情有義,一個夢碎,仍有新夢可追,放棄追夢,你我的人生怎麼走得下去?
也許往後的日子我們會活得孤獨,但想到我們曾經參與臺灣的「年度文選」,一種豐富的回憶和感恩,立即回來了,朋友們,讓我再一次向大家說謝謝,讓我一鞠躬,再鞠躬,當然,廣大的讀者群也是我要鞠躬感謝的。
其實,更確切的說,「讀者」早已不「廣大」,讀小說的人口早已星散,如今人手一架手機,撥啊撥的,人類的一顆心,一點靈性似乎已被手裡的小方盒掌控,何去何從,看來,人人更加茫然了(知道「茫然」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可憐啊,還洋洋得意著……)。
我深知,這世上也還會有人繼續讀小說,雖然已成小眾。只要手裡抓著一本小說集,即使我們無夢,小說世界別有天地,小說裡的人仍然在幫我們圓夢。副總編輯杜秀卿、北美世界副刊主編吳婉茹、中華副刊主編羊憶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簡白、香港文學主編陶然致謝。
在文學書籍出版大不易的今天,這本北美作家專訪集能由聲譽卓著的爾雅出版社出版,特別感佩隱地先生,他對文學的使命感,出版純文學書籍的執著與魄力,誠為海內外華文作家的知音。景!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