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書推薦-「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這曾是由天橋串接的立體都市、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小吃市集,
此兩處源於庶民的聚集地,其實也能以另一種面貌陪伴我們。
 
如果中華商場沒有拆除,建成圓環也未曾改建──
 
  建築大叔是一位來自澳門、現定居台北從事建築設計的中年男子。因為來不及參與台北過去的改造過程,於是特別迷戀從前的中華商場以及早期的建成圓環。他不禁想:「如果它們都還保留原本的樣子,將如何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大叔的城市異想裡,中華商場與其天橋網絡影響著台北的都市紋理,成為最有特色的地標;建成圓環則發展出大型城市廚房,供民眾自助烹飪。透過他充滿想像力的視野,我們終於回想起⋯⋯面對這些已然逝去的事物,我們其實曾有機會作出很不一樣的選擇。
 
名人推薦
 
  阮慶岳──建築評論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角斯──插畫家/《台灣妖怪地誌》作者
  林書楷──藝術家/「陽台城市文明」創作者
  黃建宏──藝評人/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
 
  阮慶岳:
  敏銳含蓄地點出急速轉化中的台灣城市,應當如何拿捏自身位置與價值,誠摯也入裡。
 
  角斯:
  復甦台北西區不應該只是口號,應該要像建築大叔一樣,對台北這個城市充滿著愛與想像。最棒的是──書中建構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讓我一度沈溺在建築大叔的都市藍圖之中。
  喔,對了,這是一本漫畫,這跨界創作也真令人驚喜!
 
  林書楷:
  建築大叔從生活經驗出發,以漫畫故事喚醒了生活在大城市的價值,進一步扣回個體的位置,思考自己與所處空間場域的關係,可說是一種新的現實投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建築大叔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都市設計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香港出生,成長於澳門,十八歲來到台灣,現定居台北,從事建築設計工作。深感在建築實務以外,也須以多元的角度來描繪城市與建築,並對居住與生活的根本認知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發展出能與大眾對話的建築漫畫創作,同時也以「台北二分之一」參與探討城市空間的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
 
  這位中年大叔分享著他的建築人生,雖然很想找回最初的夢想,又被現實不停地壓抑;當他探究著城市和建築時,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情感,卻很難僅用言語說清楚,唯有把這些觀察全都畫下來,才能完整傳達他的信念──面對「建築」這個老人行業及其輝煌的發展歷史,建築大叔將以謙卑但堅韌的態度,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Facebook粉絲頁:建築大叔 Uncle Architecture
  www.facebook.com/UncleArchitecture
 
 

後記
 
  台北──1/2虛構、1/2寫實
 
  紐約為什麼是紐約?巴黎為什麼是巴黎?造就一個城市的關鍵並不只是實體空間場域,更迷人的是城市的故事。「建築大叔」是為了以漫畫描繪都市與建築而誕生的;《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以一半虛構、一半寫實的手法,在台北既有的實體空間以外,建構另一個擁有不同故事的城市形象。
 
  《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的起源是,有一天阮慶岳老師在Facebook上發現我的作品,便邀我一起加入北美館的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由於是在台北展覽的關係,腦中立即浮現的就是「中華商場」與「建成圓環」──這兩個建築物曾經出現在台北,但是現在都消失、改變了,是非常特別的兩件建築案例。
 
  我從中華商場出發,假想這個多層的線性街道,以及連接各街廓與建築物的天穚網絡,依然存在於台北,曾經衰敗的中華商場在重獲台北市的重視下,正在進行重大的改造,期待成為台北最特別的景觀,強化原有錯綜複雜的都市紋理。相較於中華商場的區域性改造,建成圓環在此面對的是機能的進化,建成圓環原是非正式的慢慢聚集形成,久而久之成為台北的重要地標,雖然在時代的變遷下,曾經面臨没落的危機,幸而漸漸發展出獨特的餐飲型態,成為可供民眾自助烹飪的大型城市廚房。
 
  在城市集體的巨大機器中,「建築大叔」代表著一個創作與發聲的個體。雖然我們的工作都離不開集體運作,然而在這個時代,個體的創造力必須被放大。《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的故事兩端就是反映著集體與個體同時存在於社會的必然性,而從事建築創作工作的建築大叔,每天都必須在社會集體與創作個體中來回遊走,這樣才能確保建築實踐與自主創作力的並存。
 
  澳門 vs. 香港──城市原型的嚮往
 
  小時候住在澳門時,總是對香港懷抱憧憬,嚮往的原因是「香港是一個比澳門更城市的地方」,於是每天除了準時在晚上七點,收看澳門廣播電視台那半小時的澳門新聞,其他時間看的都是香港的電視節目──偶像明星是香港的、街頭巷尾播放的流行歌是香港的、大量的出版品都是從香港來的⋯⋯還有親戚建議父母乾脆把我們三兄弟送到香港讀書。澳門當時明明是葡萄牙殖民地,但從文化面看來,更像是英屬香港的殖民地。從小,我對城市的觀念就是澳門與香港,準確一點來說是「與香港相較之下」的澳門。
 
  澳門的步調很慢,大家重視姓氏、藉貫,我到今天還是無法完全理解,為什麼會有台山人族群,佛山人族群,另外還有一個跟我們住在同一個城市,但基本上完全沒有交集的葡萄牙人社群;澳門雖然很小,但是作為一個小城市,已經算是很完善了,市民基本需求應有盡有:市場、學校、醫院、消防局、公園、廣場、市政府、西式墓園,還有賽馬場、賽狗場、回力球場⋯⋯勉強也算是一個完善而多元的聚落型城市,只差少了機場,以及屬於澳門人、獨一無二的自信心。
 
  建築漫畫的創作動機
 
  小時候在澳門,聽到地盤打樁的聲音,房子便慢慢地長出來了,於是長大之後,很單純地想要蓋房子,大學便讀了建築。一直都以為建築只是純粹的工程,結果在東海建築系的求學期間,才知道建築系當時雖然是在工學院,但其實非常重視人文層面,包含了設計以及想像。東海的環境,不知不覺間勾起了我對徒手繪圖的高度依賴。
 
  在東海念大學時,養成了創作漫畫的嗜好,但這在進入事務所工作後,便慢慢淡忘了。長時間的工作之下,我雖然養成些微的實務能力,但是對於城市的想像與建築設計的初衷,卻漸漸消逝,每天對著電腦軟體畫著數位模型以及建築圖面,漸漸地變成了連自己都討厭的機器人。與創作初衷疏離的生產帶給我無限痛苦,我真的會是我想當的那一種建築師嗎?
 
  我需要一個建築實踐的早場休息,重新調整自己的創作步調。求學於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那段日子,我終於了解,不是其他人的作品比較好,而是他們懂得尊重自己,並擁有高度的創作自信。
 
  回到台灣後,我不能說這幾年已經擁有這樣的自信,但至少找回了自我,同時也不停告誡自己不要受到他人影響,試著創作出兼具城市的想像與建築設計動機的作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taigo 的頭像
    taitaigo

    大媽愛看書

    taita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