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書推薦-「想住一輩子的家:好心情的家事空間、採光通風的老屋綠改造、老後也不擔憂的安心住宅」書評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想住一輩子的家,讓人安住的好所在
料理、洗衣一樣能享受陽光、樹影、好風景,令人期待的家事空間
引風入室、空調不再,考量採光通風隔熱或生活故事的老屋改造
通用住家!共食、共老的安心居家空間
料理、洗衣一樣能享受陽光、樹影、好風景,令人期待的家事空間
引風入室、空調不再,考量採光通風隔熱或生活故事的老屋改造
通用住家!共食、共老的安心居家空間
什麼樣的房子,讓人想要住一輩子?
客廳明亮通風,假日只想待(呆)在家中;
通透大廚房+餐廳,凝聚全家人的胃和心;
創造咖啡廳的fu,自家就能聊天下午茶;
門前庭院種上一棵大樹,納涼賞景甚至結果實;
從地板到天花,都是無毒材質讓人好放心。
◎料理、洗衣一樣能享受陽光、樹影、好風景,令人期待的家事空間
「家事勞動與生活起居共處,讓家庭成員可以在同一個空間進行不同的生活節奏。」
做家事的空間不但不可或缺,還必須順暢舒適、有效率,活用精神及感官上的滿足,可以讓家事變得令人期待!把做家事當做全家的精華,最舒服的地方設計成以做家事為主、家庭互動為輔的空間,讓人對做家事產生好感與期待,家事應該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引風入室、考量採光通風隔熱或生活故事的老屋改造
「同時兼顧通風、採光、視野及隔熱,不必再另外安裝冷暖空調跟除濕機,老屋安然度過了盛夏、寒流及梅雨季,沒有漏水、壁癌、悶熱,也沒發霉狀況,全家人既平安又滿足。」
雖然每間老屋屋型屋況不同,但都一樣有令人頭痛的問題,透過創意、挑戰、解決,讓每間老屋得以陪伴居者、扮演舒服的家,滿足生活需求、美感夢想、採光通風、綠改造、甚至預算等。
◎通用住家!共老生活的安心住宅
「許願一個凝結時光流轉的家,陽光、空氣在室內好流動,用壁爐把溫暖守在空間裡,棉麻、拼布碎花散發柔和味道,紅眠床以懷舊表面突顯歲月痕跡,我用故我愛。」
高齡設計其實是「通用住宅設計」的一部分。以通用、全齡為出發點考量,就會包含到年長者的需求,也讓年輕一輩的家人,都能住得更安心、舒適。結合通用及無障礙的原則來設計,即使老後,只要還有能力自理,家中空間已經預設好的通用設計,將大幅減低空間中的不便及危險性。
「一棟簡單矮小平房,往外延伸的深簷與架高地板、讓人可以坐在地板邊緣發呆、晃著腳丫;室內地板是由簡單耐操的木芯板舖成、低矮的天花板約2.5公尺高,屋頂沒有瓦片、應是平緩的單斜浪板屋頂......那個畫面呈現的整體氛圍,讓我感覺到和諧與流暢的氣氛,也許是我內心深處想住一輩子的家。
在你心裡,是否也有間想住一輩子的家?也許它就是你目前的住處、也許是另外一個住所、也許是荒廢的家族古厝。這個想住一輩子的家,它在這兒也在那兒,在心裡頭也在外頭,只等待我們發現它並塑造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黛羚
綽號阿羚,豐原人。記錄友善住居、工作場域及生活方式,並期許自己從記錄他人到實踐自己。喜歡散小步、喝小茶、旅小行、種小菜,希望將耕種當成喝茶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至今記錄友善生活書籍包括《這輩子一定要當一次農夫》、《好感辦公室:會說故事的空間》、《老屋綠改造》(以上自由之丘出版)、《樂在原木生活》、《蓋自然的家屋》、《改造老房子》及《蓋綠色的房子》等。
臉書粉絲專頁:〈林黛羚〉
部落格:alingling.blogspot.com
信箱:aling.home@gmail.com
林黛羚
綽號阿羚,豐原人。記錄友善住居、工作場域及生活方式,並期許自己從記錄他人到實踐自己。喜歡散小步、喝小茶、旅小行、種小菜,希望將耕種當成喝茶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至今記錄友善生活書籍包括《這輩子一定要當一次農夫》、《好感辦公室:會說故事的空間》、《老屋綠改造》(以上自由之丘出版)、《樂在原木生活》、《蓋自然的家屋》、《改造老房子》及《蓋綠色的房子》等。
臉書粉絲專頁:〈林黛羚〉
部落格:alingling.blogspot.com
信箱:aling.home@gmail.com
目錄
Part 1 家事空間:體貼家人的好心情家事空間
01 做家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地點:新北汐止
屋名:YS114 house
02 以新復舊、宜居安住的綠古厝
地點:金門珠山
屋名:里院
03 外合風雨土、家事生活,順勢順事
地點:新竹寶山
屋名:風厝
◎採光通風的「家事空間」創造愉悅的做家事心情
Part 2 改造老房子:採光通風兼創意的綠住宅
04 微隱於市 淡遊人間
地點:新北三峽
屋名:山間蘭若
05 重啟老屋與家人的微笑生活
地點:台北市
屋名:Old-New House
06 東有樹,西有磚,北有木,南有鄰,內有茶
地點:桃園市
屋名:茶米屋
07 八號小屋的插畫生活
地點:宜蘭羅東
屋名:8號小屋
◎好空氣、有陽光的住家觀察
◎改造樓梯間,讓透天厝及公寓變涼
Part 3 通用住家:老後也不擔憂的安心住宅
08 城鎮住宅群中的迷你森林
地點:台東市
屋名:養生宅
09 承租翻修老宿舍 六兄弟一圓母親養老夢
地點:雲林斗六
屋名:熹微居
10 從市區到山居 女兒與母親一同養生共老
地點:南投埔里
屋名:住幸福
11 順逆皆順 桃源仙境
地點:台東延平
屋名:小巧陶器
☆高齡住家設計的三大動線
☆團體家屋,共食共老的九兄妹
01 做家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地點:新北汐止
屋名:YS114 house
02 以新復舊、宜居安住的綠古厝
地點:金門珠山
屋名:里院
03 外合風雨土、家事生活,順勢順事
地點:新竹寶山
屋名:風厝
◎採光通風的「家事空間」創造愉悅的做家事心情
Part 2 改造老房子:採光通風兼創意的綠住宅
04 微隱於市 淡遊人間
地點:新北三峽
屋名:山間蘭若
05 重啟老屋與家人的微笑生活
地點:台北市
屋名:Old-New House
06 東有樹,西有磚,北有木,南有鄰,內有茶
地點:桃園市
屋名:茶米屋
07 八號小屋的插畫生活
地點:宜蘭羅東
屋名:8號小屋
◎好空氣、有陽光的住家觀察
◎改造樓梯間,讓透天厝及公寓變涼
Part 3 通用住家:老後也不擔憂的安心住宅
08 城鎮住宅群中的迷你森林
地點:台東市
屋名:養生宅
09 承租翻修老宿舍 六兄弟一圓母親養老夢
地點:雲林斗六
屋名:熹微居
10 從市區到山居 女兒與母親一同養生共老
地點:南投埔里
屋名:住幸福
11 順逆皆順 桃源仙境
地點:台東延平
屋名:小巧陶器
☆高齡住家設計的三大動線
☆團體家屋,共食共老的九兄妹
序
自序
安住的好所在
前陣子的某天晚上,正當我快要睡著時,突然有個異常清晰的影像、就像投影機螢幕突然打開一樣,「啪!」的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那個畫面是一棟從未見過的房子,未來的我趴在房子窗邊小書桌上工作著,畫面只有房子的一個角落、其他都沒有帶到。
房子周遭包圍著中小型的喬木林,有著輕盈透光的樹冠、細緻的樹幹,疑似羊蹄甲或苦楝之類,所在地不明,有可能是在都市或市郊,不太像在深山。畫面中的那個我,身體姿態是放鬆的、但精神上是專注於工作的。雖然沒有任何旁白、但那的確是我想住一輩子的家。大約三秒之後,畫面結束了。
那是一棟簡單矮小平房,往外延伸的深簷與架高地板、讓人可以坐在地板邊緣發呆、晃著腳丫。室內地板是由簡單耐操的木心板舖成、低矮的天花板約2.5公尺高,屋頂沒有瓦片、應是平緩的單斜浪板屋頂。我所看到的僅是一個角落,而那個角落是透明的、似乎沒有牆,「那蚊蟲怎麼辦?應該有裝紗網或玻璃吧?可能畫面看不清楚?」隔天醒來後,我在紙上試圖畫下腦海裡的房子,才發現很多細節已記不清楚。但我接下來也許會以它為藍圖,繼續構思發想,直到某天我遇到它或形塑它為止。因為,那個畫面呈現的整體氛圍、以及我在那個場景中的心境,讓我感覺到和諧與流暢的氣氛,也許是我內心深處想住一輩子的家。
在你心裡,是否也有間想住一輩子的家?也許它就是你目前的住處、也許是另外一個住所、也許是荒廢的家族古厝。這個想住一輩子的家,它在這兒也在那兒,在心裡頭也在外頭,只等待我們發現它並塑造它。
我曾經租在永和金甌女中旁、一棟電梯大樓的小套房,雖然只有八坪大,但午後有陽光、從窗戶的斜角可看到新店溪、從捷運站經博愛街沿途是成排的小葉欖仁人行步道,在那段時期,小套房跟周遭環境,就讓獨自在台北工作的我、很有家感覺。透過這個經驗,我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與人生階段,適合的住家也會不同,但隨著年紀增長,藉由一個固定的居所(不限地點、不限是買或租),將更能積累出自己對住家的獨特期許。
這幾年我陸續蒐集的國內住家,除了台灣本島之外,還飛去金門,每個屋主對生活各有不同的想望與期許,其中。為了方便大家主題閱讀,我簡單歸類成三大主題,一是令人期待的家事空間、二是考量到採光通風或生活故事的老屋改造、三是共老生活的空間居家安排。
做家事通常是件不討喜卻又必須做的事。連續劇裡就常出現這樣的台詞:「我每天為全家洗衣煮飯打掃、為的是什麼?!」第一章,家事空間。屋主或設計師活用精神及感官上的滿足,可以讓家事變得令人期待!我看到其中有家庭把做家事當做一個家的精華,把全家最舒服的地方設計成以做家事為主、家庭互動為輔的空間,讓人對做家事產生好感與期待,家事應該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嗎?
第二章,老屋改造。擔任了這二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評審,我有機會看到台北市許多展現老屋風華的商空及文化空間。透過旅行,也住過國內許多以老屋為訴求的精采民宿。但若老屋要滿足「居住、家庭、長期生活」,則重點著墨就會從對外轉到對內,生活需求、美感夢想、採光通風、綠改造、甚至預算等考量,都要從老屋角度出發。因為每間老屋的屋況屋型都不同,相同的是每間老屋都有令人頭痛的問題,透過創意、挑戰、解決,讓每間老屋得以陪伴居者、扮演舒服的家。最近有不少屋主詢問要找誰幫忙評估老屋改造會不會影響結構,通常如果是評估整棟大樓或整排透天等社區整體改建者,可找詢問各地的結構技師工會。如果是單一樓層或單戶,則可洽詢各地的土木技師工會。只要牽涉到結構性的變更,最好要先申請建照或雜項執照(看狀況)、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第三章,關於老後與共老。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外婆從七十幾到八十幾歲的轉變,光是行動輔具就一直在轉換,從單純一根拐杖、四腳拐、助行器到輪椅,短短10年的驟變,就好似小孩子從零歲到10歲那樣的巨大,不僅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越來越像孩子,常常發問、需要有人一直伴隨在側...這次的拜訪,有陪伴年老爸媽同時又實踐自己理想的,退休的女兒,以有限的預算,與母親實踐夢想中的山居田園生活。還有為了讓母親重溫兒時日式居所,六兄弟承租地方政府的老宿舍,自費改造成家族招待所。
另一種是屋主替自己的未來著想,與建築師詳細討論生活習慣與未來計畫後,結合通用及無障礙的原則來設計自宅。即使老後,只要還有能力自理,家中空間已經預設好的通用設計,將大幅減低空間中的不便及危險性。
因應少子,共老是另外生活趨勢。兄弟姊妹、親朋好友,包下一整棟公寓或整排連棟透天,自成一個小社區,相互照應。聽起來很美好,但其中仍有許多「眉角」要磨合,這次有機會拜訪九兄妹的家族食堂,透過每日共同晚餐、閒話家常,讓這個家族情誼自然而長遠的維繫著。
安住的好所在
前陣子的某天晚上,正當我快要睡著時,突然有個異常清晰的影像、就像投影機螢幕突然打開一樣,「啪!」的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那個畫面是一棟從未見過的房子,未來的我趴在房子窗邊小書桌上工作著,畫面只有房子的一個角落、其他都沒有帶到。
房子周遭包圍著中小型的喬木林,有著輕盈透光的樹冠、細緻的樹幹,疑似羊蹄甲或苦楝之類,所在地不明,有可能是在都市或市郊,不太像在深山。畫面中的那個我,身體姿態是放鬆的、但精神上是專注於工作的。雖然沒有任何旁白、但那的確是我想住一輩子的家。大約三秒之後,畫面結束了。
那是一棟簡單矮小平房,往外延伸的深簷與架高地板、讓人可以坐在地板邊緣發呆、晃著腳丫。室內地板是由簡單耐操的木心板舖成、低矮的天花板約2.5公尺高,屋頂沒有瓦片、應是平緩的單斜浪板屋頂。我所看到的僅是一個角落,而那個角落是透明的、似乎沒有牆,「那蚊蟲怎麼辦?應該有裝紗網或玻璃吧?可能畫面看不清楚?」隔天醒來後,我在紙上試圖畫下腦海裡的房子,才發現很多細節已記不清楚。但我接下來也許會以它為藍圖,繼續構思發想,直到某天我遇到它或形塑它為止。因為,那個畫面呈現的整體氛圍、以及我在那個場景中的心境,讓我感覺到和諧與流暢的氣氛,也許是我內心深處想住一輩子的家。
在你心裡,是否也有間想住一輩子的家?也許它就是你目前的住處、也許是另外一個住所、也許是荒廢的家族古厝。這個想住一輩子的家,它在這兒也在那兒,在心裡頭也在外頭,只等待我們發現它並塑造它。
我曾經租在永和金甌女中旁、一棟電梯大樓的小套房,雖然只有八坪大,但午後有陽光、從窗戶的斜角可看到新店溪、從捷運站經博愛街沿途是成排的小葉欖仁人行步道,在那段時期,小套房跟周遭環境,就讓獨自在台北工作的我、很有家感覺。透過這個經驗,我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與人生階段,適合的住家也會不同,但隨著年紀增長,藉由一個固定的居所(不限地點、不限是買或租),將更能積累出自己對住家的獨特期許。
這幾年我陸續蒐集的國內住家,除了台灣本島之外,還飛去金門,每個屋主對生活各有不同的想望與期許,其中。為了方便大家主題閱讀,我簡單歸類成三大主題,一是令人期待的家事空間、二是考量到採光通風或生活故事的老屋改造、三是共老生活的空間居家安排。
做家事通常是件不討喜卻又必須做的事。連續劇裡就常出現這樣的台詞:「我每天為全家洗衣煮飯打掃、為的是什麼?!」第一章,家事空間。屋主或設計師活用精神及感官上的滿足,可以讓家事變得令人期待!我看到其中有家庭把做家事當做一個家的精華,把全家最舒服的地方設計成以做家事為主、家庭互動為輔的空間,讓人對做家事產生好感與期待,家事應該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嗎?
第二章,老屋改造。擔任了這二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評審,我有機會看到台北市許多展現老屋風華的商空及文化空間。透過旅行,也住過國內許多以老屋為訴求的精采民宿。但若老屋要滿足「居住、家庭、長期生活」,則重點著墨就會從對外轉到對內,生活需求、美感夢想、採光通風、綠改造、甚至預算等考量,都要從老屋角度出發。因為每間老屋的屋況屋型都不同,相同的是每間老屋都有令人頭痛的問題,透過創意、挑戰、解決,讓每間老屋得以陪伴居者、扮演舒服的家。最近有不少屋主詢問要找誰幫忙評估老屋改造會不會影響結構,通常如果是評估整棟大樓或整排透天等社區整體改建者,可找詢問各地的結構技師工會。如果是單一樓層或單戶,則可洽詢各地的土木技師工會。只要牽涉到結構性的變更,最好要先申請建照或雜項執照(看狀況)、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第三章,關於老後與共老。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外婆從七十幾到八十幾歲的轉變,光是行動輔具就一直在轉換,從單純一根拐杖、四腳拐、助行器到輪椅,短短10年的驟變,就好似小孩子從零歲到10歲那樣的巨大,不僅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越來越像孩子,常常發問、需要有人一直伴隨在側...這次的拜訪,有陪伴年老爸媽同時又實踐自己理想的,退休的女兒,以有限的預算,與母親實踐夢想中的山居田園生活。還有為了讓母親重溫兒時日式居所,六兄弟承租地方政府的老宿舍,自費改造成家族招待所。
另一種是屋主替自己的未來著想,與建築師詳細討論生活習慣與未來計畫後,結合通用及無障礙的原則來設計自宅。即使老後,只要還有能力自理,家中空間已經預設好的通用設計,將大幅減低空間中的不便及危險性。
因應少子,共老是另外生活趨勢。兄弟姊妹、親朋好友,包下一整棟公寓或整排連棟透天,自成一個小社區,相互照應。聽起來很美好,但其中仍有許多「眉角」要磨合,這次有機會拜訪九兄妹的家族食堂,透過每日共同晚餐、閒話家常,讓這個家族情誼自然而長遠的維繫著。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