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書推薦-「不要把生命寄放在醫生那!-掌握醫療自主權,擁有人生圓滿的終點!」書評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日本癌症放射科名醫近藤誠強力推薦:
「真正的醫生才會教你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醫生才會教你的『生活方式』!」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我希望大家不要抱著過度期待,縱使採用最新醫療技術,也未必能康復,因此不要隨便將自己的生命交到醫護人員的手上,而是要善盡自己身為「生命主人」的責任。
──中村仁一
不依賴、不託付,掌握生命的主導權!
中村醫師站在身為醫生的角度,提出三大結論。
降低對醫療的過度信仰!
人生課題就是學習與疾病相處!
從醫療人員手中搶回死亡主導權!
與慢性疾病共存的時代,如何面對,是人生的課題!
實踐「接受和拒絕治療」的自主權,邁向平穩善終!
你是否對醫療的實態有所誤解?醫療的進步反而無法平穩善終?
中村醫師道出醫療前線的真相,帶你重新思考及面對生死課題!
醫療人員跟患者的「最好治療方法」不一樣!
真正的名醫,不講專業用語,會為病人著想!
老化無藥可醫,別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尊重患者本人意願不要讓積極治療變成折磨!
無視本人意願所進行的醫療行為是一種傷害!
面臨生死問題時,家人未必是最了解患者的!
「告知」是了解臨終患者及需求的重要關鍵!
患者有權利了解並且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醫療!
採用最新醫療技術進行治療,也未必能康復!
為了讓當下活得精彩,就必須正視死亡課題!
肯定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李 豐
安寧照顧基金會 林建德
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緩和醫療中心主治醫師 陳炳仁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趙可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中村仁一
1940年生,長野縣人。醫師,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社會福祉法人老人安養中心「同和園」附屬診所所長、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高雄醫院院長、理事長等職,並於2000年2月轉任現職,同時設立「同治醫學研究所」,以收費方式提供「活法諮詢」、「健康諮詢」等。
1996年4月時,發起市民團體的「思考自己之死的集會」,2012年11月時,正式邁入第16年並已集會超過200次。著有《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生命自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等。
譯者簡介
王薇婷
日本廣島大研究所畢。研究日本文學也熱愛日本漫畫。目前為兼職譯者。譯有《為什麼?為什麼?》、《媽媽這麼做,男孩會不同》等。(新手父母出版)《賈伯斯找到生存力量的94句話》、《賈伯斯撼動世界的142句話》等。
中村仁一
1940年生,長野縣人。醫師,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社會福祉法人老人安養中心「同和園」附屬診所所長、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高雄醫院院長、理事長等職,並於2000年2月轉任現職,同時設立「同治醫學研究所」,以收費方式提供「活法諮詢」、「健康諮詢」等。
1996年4月時,發起市民團體的「思考自己之死的集會」,2012年11月時,正式邁入第16年並已集會超過200次。著有《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生命自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等。
譯者簡介
王薇婷
日本廣島大研究所畢。研究日本文學也熱愛日本漫畫。目前為兼職譯者。譯有《為什麼?為什麼?》、《媽媽這麼做,男孩會不同》等。(新手父母出版)《賈伯斯找到生存力量的94句話》、《賈伯斯撼動世界的142句話》等。
目錄
推薦序1人性化的醫者◎李豐
推薦序2 「安寧理念」是抉擇也是對生命的尊重◎林建德
推薦序3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責任◎趙可式
不依賴、不託付,掌握生命主導權!
降低對醫療的信仰吧!
人生的課題就是學習與疾病相處
從醫療人員手中搶回死亡主導權
第一章 不要把生命交給醫生!
治療疾病跟傷口的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
無法康復的病非常多
症狀也是有意義的
擁有「不確定性」與「極限」的醫療
醫療必須有目標
醫療人員跟患者的「最好治療方法」不一樣
充分了解後,再同意接受治療
真正的名醫不講專業用語,會為病人著想
醫學博士與是否具備臨床能力沒有絕對關係
當「醫界」野狗的好處跟壞處
「我這條命就交給醫生了」,這是非常冒險的舉動
老化是無藥可醫的,別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良老年」僅管對醫生暢所欲言吧!
「生病」正是讓我們省思人生課題的大好機會
威脅生活習慣病患者,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沒有「能完全把病治好」的專家
縱使是大醫院,能診斷出病因,也不保証能完全康復
如何幫助沒有康復希望的患者做好臨終準備是重要課題
面對它、接受它,不要為了與疾病奮鬥而活
第二章 臨終前掌握醫療自主權
「死」是如此安詳
「腹水消失」-癌症的自然死
用摔碗盤來穩定情緒
「只要住院……」的錯誤觀念
預防骨折比預防骨質疏鬆症還重要!
尊重患者本人意願,不要讓積極治療變成折磨!
平常應與身邊的人聊聊生死話題
與無法完全康復的慢性病共存
家屬應尊重患者臨終前的決定!
比起不斷健康檢查,更應改變生活習慣
醫生並非人生的專家
坦然面對結果,相信自己的決定!
無視本人意願的醫療行為是一種傷害!
爺爺奶奶是我重要的家人
醫生的用字遣詞可能會影響病患的病情,應小心謹慎!
第三章 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死於「癌症」
任何死亡方法都有意義
為什麼我想死於「癌症」?
治療疾病主要是靠自然治癒力
殺死細胞的抗癌藥劑,也可能會讓家屬深受其害。
精神面的安定可以提高自然治癒力
面臨生死問題時,家人不一定是最了解患者的人
如何與已知自己罹癌的患者相處
有時體貼反而會讓患者覺得自己被孤立
就算沒有告知,患者也會察覺。
「告知」是了解臨終患者需求的重要關鍵!
從「死亡」中學會「活著」
第四章 醫療決定權在自己手裡!
改變「交給醫生就對了」的想法,掌握醫療決定權
醫生必須告訴患者「醫療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
醫療並非萬能
患者有權利了解與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醫療內容
了解藥物副作用,不要讓用藥反成藥害
服用新藥時,也要留意是否有副作用
教學醫院也是研究教育機關
不要過度依賴「保健食品」
手術與同意書的重要性
關於拒絕輸血
看護行為也要尊重本人意願哈哈
第五章 該如何迎接生命最後一天的到來?
如果希望自然死的話
孤獨死是理想的死法
我選擇臨終時,不叫、不搭救護車
關於「在宅往生」這件事
採用最新醫療技術的治療,也未必能康復!
往生時就讓他們一路好走
住院治療容易忽略出院後的生活
關於平靜安詳的「自然死」
重新思考送終的意義
安樂死與慈悲殺人
臨終前該急救嗎?
關於腦死
關於器官移植
遺體是屬於家屬的嗎?
尊嚴死的法制化
對我來說,手術比癌症恐怖
「生前意願書」的重要性
我的「預立醫療指示」
60歲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思考死亡這件事
跟年邁的家人一起為告別作準備
為了讓當下活得精采,就必須正視死亡課題!
後記
推薦序2 「安寧理念」是抉擇也是對生命的尊重◎林建德
推薦序3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責任◎趙可式
不依賴、不託付,掌握生命主導權!
降低對醫療的信仰吧!
人生的課題就是學習與疾病相處
從醫療人員手中搶回死亡主導權
第一章 不要把生命交給醫生!
治療疾病跟傷口的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
無法康復的病非常多
症狀也是有意義的
擁有「不確定性」與「極限」的醫療
醫療必須有目標
醫療人員跟患者的「最好治療方法」不一樣
充分了解後,再同意接受治療
真正的名醫不講專業用語,會為病人著想
醫學博士與是否具備臨床能力沒有絕對關係
當「醫界」野狗的好處跟壞處
「我這條命就交給醫生了」,這是非常冒險的舉動
老化是無藥可醫的,別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良老年」僅管對醫生暢所欲言吧!
「生病」正是讓我們省思人生課題的大好機會
威脅生活習慣病患者,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沒有「能完全把病治好」的專家
縱使是大醫院,能診斷出病因,也不保証能完全康復
如何幫助沒有康復希望的患者做好臨終準備是重要課題
面對它、接受它,不要為了與疾病奮鬥而活
第二章 臨終前掌握醫療自主權
「死」是如此安詳
「腹水消失」-癌症的自然死
用摔碗盤來穩定情緒
「只要住院……」的錯誤觀念
預防骨折比預防骨質疏鬆症還重要!
尊重患者本人意願,不要讓積極治療變成折磨!
平常應與身邊的人聊聊生死話題
與無法完全康復的慢性病共存
家屬應尊重患者臨終前的決定!
比起不斷健康檢查,更應改變生活習慣
醫生並非人生的專家
坦然面對結果,相信自己的決定!
無視本人意願的醫療行為是一種傷害!
爺爺奶奶是我重要的家人
醫生的用字遣詞可能會影響病患的病情,應小心謹慎!
第三章 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死於「癌症」
任何死亡方法都有意義
為什麼我想死於「癌症」?
治療疾病主要是靠自然治癒力
殺死細胞的抗癌藥劑,也可能會讓家屬深受其害。
精神面的安定可以提高自然治癒力
面臨生死問題時,家人不一定是最了解患者的人
如何與已知自己罹癌的患者相處
有時體貼反而會讓患者覺得自己被孤立
就算沒有告知,患者也會察覺。
「告知」是了解臨終患者需求的重要關鍵!
從「死亡」中學會「活著」
第四章 醫療決定權在自己手裡!
改變「交給醫生就對了」的想法,掌握醫療決定權
醫生必須告訴患者「醫療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
醫療並非萬能
患者有權利了解與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醫療內容
了解藥物副作用,不要讓用藥反成藥害
服用新藥時,也要留意是否有副作用
教學醫院也是研究教育機關
不要過度依賴「保健食品」
手術與同意書的重要性
關於拒絕輸血
看護行為也要尊重本人意願哈哈
第五章 該如何迎接生命最後一天的到來?
如果希望自然死的話
孤獨死是理想的死法
我選擇臨終時,不叫、不搭救護車
關於「在宅往生」這件事
採用最新醫療技術的治療,也未必能康復!
往生時就讓他們一路好走
住院治療容易忽略出院後的生活
關於平靜安詳的「自然死」
重新思考送終的意義
安樂死與慈悲殺人
臨終前該急救嗎?
關於腦死
關於器官移植
遺體是屬於家屬的嗎?
尊嚴死的法制化
對我來說,手術比癌症恐怖
「生前意願書」的重要性
我的「預立醫療指示」
60歲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思考死亡這件事
跟年邁的家人一起為告別作準備
為了讓當下活得精采,就必須正視死亡課題!
後記
序
推薦序
人性化的醫者
李豐
在今日科學掛帥的時代,醫療行為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師們隨著科學的進步,醫療儀器的日日更新,對疾病的診斷,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造成醫者越來越依賴儀器,而使醫療行為僵化,變成是依賴儀器在做診斷與治療,而忽略了病人本身這一部分。
有些醫師看病,眼睛只釘著儀器或者電腦裡的數據,不看病人一眼,竟然就開處方箋,病人受到委屈,當然詬病。
我是癌症病人,得癌之初,也遵循醫囑,手術、電療、化療也都做了,可是癌症沒有消失,反而治療後的副作用層出不窮,在多次逃離這種不人性化治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之後,決定自求多福,不再看診,不做檢查,不吃西藥,包括維他命丸,進而學習與癌和平相處。至今,竟然已經四十五年。(詳情請看《我賺了三十年》(玉山出版社)及《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原水文化出版社)。)
本書作者是一個比較人性化的醫者,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場,為病人作醫療,雖然得到病人的尊重,勢必受到同儕的排擠,視為不能同流合污的同類。
我自己是醫生,又是癌症病人,看病四十多年來,當然會站在病人的立場為他設想,所以對作者的行為,自然感同身受,同時,也能感受到他被人排擠之苦。
其實,今日的社會,真需要多一點這一類的醫者。
本書另外一個特點,是花了很多篇幅,來談論死亡。
死亡這一個課題,實在應該更公開地談,因為人人都會死。
在我們的社會,之所以都沒有人敢說,是因為大家都怕死,因此大家都不願意面對。
尤其是醫師,當他們刻意對病人隱暪死亡將至的病情,會使病人誤以為時間還多,而不能預作安排,可能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我雖然沒有實際死過,面臨死亡威脅的經驗卻很多。我有了宗教信仰以後,了解死亡的真相,更能坦然面對,不怕死亡。加上我常常陪伴病人走過死亡,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因此坦然談死亡,對我來說,非常自然。
我們不但要坦然談死亡,而且要談死亡過程,要走得自在,而盡量不要死得痛苦,也就是我一直主張的「臨終無障礙」的境界。
要達到「臨終無障礙」的境界,更需要自己事先的努力。
譬如我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我這個癌症病人,可以不住院,不看醫師,不做檢查,不吃西藥,算是成功一大半。我還要努力,讓自己能在愉愉快快的狀況下走完一生。
我還有很多伙伴,陪著我著這一個目標邁進。有興趣嗎?願意加入我們嗎?
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責任
趙可式
本書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是近代許多日本醫界努力提倡「尊嚴死」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奮鬥多年想要立法,卻還未成功。這條法律在歐美先進國家稱為「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在台灣稱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自然死立法的國家。作者在自序中提出本書的核心思想:「如果想自然安穩地死去的話,就必須從醫護人員手中奪回死亡的主導權。要奪回主導權,就必須充實自身的醫療知識,並對醫療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照顧癌症病人三十多年,許多經驗與想法與作者的相近,最契合的一點就是「病人必須自求多福」。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得與專業醫師一樣的知識,因此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檢查、治療等,當事人都有責任弄清楚,而不能糊里糊塗的就將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交在醫療人員的手裏。舉個例子:王先生在一次的體檢中發現他有二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的指數偏高,他未作打聽就去某大醫院一名外科醫師的門診,醫師懷疑得了癌症,當下勸他開刀。還好他費了一個星期時間閱讀相關文獻,並且再到另一家醫院去作「正子斷層掃描」(PET CT Scan),結果發現是虛驚一場。
雖然醫療專業術語並不是人人都能懂得,但要了解也不難。今天已不是「愚民政策」的時代,任何人都有權力向醫療機構申請索取自己的病歷、各種檢查結果與報告,買一本醫學字典,費點工夫,就可將自己的病歷了解清楚了,如此才能為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作一負責任的抉擇!
「安寧理念」是抉擇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林建德
在日本老人安養中心服務的中村仁一醫師,在《大往生》一書中寫到,安養中心的職員及住民老人們,一遇老人們有風吹草動,即送往直到最後都會設法想做些什麼處置的大醫院;而醫師本身,大概也受不了什麼都不做,所以幾乎所有醫師,都會主張即使要死,也應借助醫療之手。門諾醫院總執行長黃勝雄曾在二0一三年,為安寧基金會徵文活動的文章中寫到:「台灣的醫師比較無法面對病患的死亡,認為這是一種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金山醫院黃勝堅院長的文章,寫著:「放手,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什麼都要嘗試去做,善終這堂課,是醫療人員最艱難也最該學好的一門醫術。」所以在醫師的教育裡,「醫生」醫治生命,同時也是要學習「醫死」並面對死亡。
所謂的「安寧療護」,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模式。當病人的病程進展到死亡已不可避免的階段時,安寧療護團隊協助病人解除身心靈的不適和恐懼,甚至在靈性上提供陪伴,提供「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的照顧方式,透過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等等專業人員,讓病人以安適、有品質、有尊嚴的方式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同時有機會把握與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時間,無憾抵達人生的終站,是一種身、心、靈兼顧的完整照護模式。
「如何讓自己平穩善終」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及早思考的,只有透過每個人不斷的反思,以及與家人充分的溝通,了解彼此的價值觀,才能尊重彼此對於善終的選擇,也會因著正視死亡,發現生命的可貴進而更珍惜每一天。成立二十四年來,安寧照顧基金會持續推動的「安寧理念」,不只是生命末期的抉擇,更是對於生命的尊重。
(本文作者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人性化的醫者
李豐
在今日科學掛帥的時代,醫療行為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師們隨著科學的進步,醫療儀器的日日更新,對疾病的診斷,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造成醫者越來越依賴儀器,而使醫療行為僵化,變成是依賴儀器在做診斷與治療,而忽略了病人本身這一部分。
有些醫師看病,眼睛只釘著儀器或者電腦裡的數據,不看病人一眼,竟然就開處方箋,病人受到委屈,當然詬病。
我是癌症病人,得癌之初,也遵循醫囑,手術、電療、化療也都做了,可是癌症沒有消失,反而治療後的副作用層出不窮,在多次逃離這種不人性化治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之後,決定自求多福,不再看診,不做檢查,不吃西藥,包括維他命丸,進而學習與癌和平相處。至今,竟然已經四十五年。(詳情請看《我賺了三十年》(玉山出版社)及《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原水文化出版社)。)
本書作者是一個比較人性化的醫者,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場,為病人作醫療,雖然得到病人的尊重,勢必受到同儕的排擠,視為不能同流合污的同類。
我自己是醫生,又是癌症病人,看病四十多年來,當然會站在病人的立場為他設想,所以對作者的行為,自然感同身受,同時,也能感受到他被人排擠之苦。
其實,今日的社會,真需要多一點這一類的醫者。
本書另外一個特點,是花了很多篇幅,來談論死亡。
死亡這一個課題,實在應該更公開地談,因為人人都會死。
在我們的社會,之所以都沒有人敢說,是因為大家都怕死,因此大家都不願意面對。
尤其是醫師,當他們刻意對病人隱暪死亡將至的病情,會使病人誤以為時間還多,而不能預作安排,可能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我雖然沒有實際死過,面臨死亡威脅的經驗卻很多。我有了宗教信仰以後,了解死亡的真相,更能坦然面對,不怕死亡。加上我常常陪伴病人走過死亡,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因此坦然談死亡,對我來說,非常自然。
我們不但要坦然談死亡,而且要談死亡過程,要走得自在,而盡量不要死得痛苦,也就是我一直主張的「臨終無障礙」的境界。
要達到「臨終無障礙」的境界,更需要自己事先的努力。
譬如我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我這個癌症病人,可以不住院,不看醫師,不做檢查,不吃西藥,算是成功一大半。我還要努力,讓自己能在愉愉快快的狀況下走完一生。
我還有很多伙伴,陪著我著這一個目標邁進。有興趣嗎?願意加入我們嗎?
(本文作者為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責任
趙可式
本書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是近代許多日本醫界努力提倡「尊嚴死」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奮鬥多年想要立法,卻還未成功。這條法律在歐美先進國家稱為「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在台灣稱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自然死立法的國家。作者在自序中提出本書的核心思想:「如果想自然安穩地死去的話,就必須從醫護人員手中奪回死亡的主導權。要奪回主導權,就必須充實自身的醫療知識,並對醫療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照顧癌症病人三十多年,許多經驗與想法與作者的相近,最契合的一點就是「病人必須自求多福」。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得與專業醫師一樣的知識,因此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檢查、治療等,當事人都有責任弄清楚,而不能糊里糊塗的就將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交在醫療人員的手裏。舉個例子:王先生在一次的體檢中發現他有二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的指數偏高,他未作打聽就去某大醫院一名外科醫師的門診,醫師懷疑得了癌症,當下勸他開刀。還好他費了一個星期時間閱讀相關文獻,並且再到另一家醫院去作「正子斷層掃描」(PET CT Scan),結果發現是虛驚一場。
雖然醫療專業術語並不是人人都能懂得,但要了解也不難。今天已不是「愚民政策」的時代,任何人都有權力向醫療機構申請索取自己的病歷、各種檢查結果與報告,買一本醫學字典,費點工夫,就可將自己的病歷了解清楚了,如此才能為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作一負責任的抉擇!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安寧理念」是抉擇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林建德
在日本老人安養中心服務的中村仁一醫師,在《大往生》一書中寫到,安養中心的職員及住民老人們,一遇老人們有風吹草動,即送往直到最後都會設法想做些什麼處置的大醫院;而醫師本身,大概也受不了什麼都不做,所以幾乎所有醫師,都會主張即使要死,也應借助醫療之手。門諾醫院總執行長黃勝雄曾在二0一三年,為安寧基金會徵文活動的文章中寫到:「台灣的醫師比較無法面對病患的死亡,認為這是一種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金山醫院黃勝堅院長的文章,寫著:「放手,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什麼都要嘗試去做,善終這堂課,是醫療人員最艱難也最該學好的一門醫術。」所以在醫師的教育裡,「醫生」醫治生命,同時也是要學習「醫死」並面對死亡。
所謂的「安寧療護」,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模式。當病人的病程進展到死亡已不可避免的階段時,安寧療護團隊協助病人解除身心靈的不適和恐懼,甚至在靈性上提供陪伴,提供「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的照顧方式,透過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等等專業人員,讓病人以安適、有品質、有尊嚴的方式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同時有機會把握與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時間,無憾抵達人生的終站,是一種身、心、靈兼顧的完整照護模式。
「如何讓自己平穩善終」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及早思考的,只有透過每個人不斷的反思,以及與家人充分的溝通,了解彼此的價值觀,才能尊重彼此對於善終的選擇,也會因著正視死亡,發現生命的可貴進而更珍惜每一天。成立二十四年來,安寧照顧基金會持續推動的「安寧理念」,不只是生命末期的抉擇,更是對於生命的尊重。
(本文作者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