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工作,野度假:親子工作假期另類教育實踐」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放假還要「工作」?親子生態志工,
以工作為度假,在自然田野中付出、分享與學習!

  ◎作者與孩子參與的各類生態工作假期,以及在孩子就讀的科園國小生態園區推展各項共學活動,紀錄詳實、圖文並茂,讀者得以看見台灣自然田野之美,以及生態志工們的各項工作內容與深刻的教育意義。
  ◎文字流暢細膩、娓娓動人,字裡行間有深刻的期許,帶孩子落實環保生活的方式──以身作則、從心實踐。
  ◎各項親子生態工作假期,富有勞動美學、土地倫理、家庭教育、生態環保等各個面向,值得推薦給各級學校、社區、親子團體。

  繼《行走,儲藏愛:山與親情的編織》入圍金鼎獎肯定後再出擊!

  大手牽小手,在假期中暫離生活軌道,揮汗工作,也放鬆身心──邊做、邊玩、邊學習!

  春分:體驗插秧的新奇;大暑:走進自然田歡喜收割;處暑:到七股海岸留沙;入秋:大山背上帶青蛙過馬路……孩子跟隨大人的身影,用行動守護環境,並將獲得的生態知識融入日常生活裡。此外,作者也在孩子就讀的小學推動親子工作假期,和熱情參與的志工家庭一起建構並悠游在離家不遠的生態樂園!

名人推薦

  一個人、他的家庭、他的家長社群有很多的可能,實踐社會理想、讓生命豐富、跟著歲月成長,相信此書讓讀者在台灣這個土地,走得更有信心及有盼望。-王順美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琬瑜和理德一家人給我們一個好故事:它塑造我們的情感態度、提供我們生活目標,促使我們行動,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沈尚弘 大亞電纜暨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長

  找出我們面對的問題,藉由行動的設計、規劃,讓參與者從知識上的知道,進展到心理上的同理,最後到行動上的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教育過程吧!-孫秀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環境信託中心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孟琬瑜


  遙遠的中學時代嚮往文學。在深陷符號、邏輯演繹的泥淖之際,緩緩摸索出一條荊蔓橫陳、荒草沒膝的林間曲徑,通往童年父母兄長帶領的山林記憶,展開自然冒險與書寫嘗試。時而在演算法、程式語言中追溯找路,時而在生活空隙構思文字脈絡,靈感源自大量行腳。希望以自然中不輟的行走,與孩子一同細緻解讀其間奧義。擔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十餘年,細水長流持續著自然書寫、解說、有聲雜誌錄製。著有《踏著落葉前行》、《行走,儲藏愛:山與親情的編織》。

陳理德

  在自然中與孩子不斷對話,分享美好事物的工程師父親。喜愛閱讀、喜愛山,從學生時代持續著山行、古道踏查至今。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志工。

  擅長繪圖與地圖解讀,熱愛用自然物,親手幫孩子設計、製作童玩。
 

目錄

推薦序1 學習當個土地好管家—王順美
推薦序2 大手牽小手,親子環境教育全紀錄—沈尚弘
推薦序3 生活即是環境教育發生的初始地—孫秀如
代序 心的傳承—陳理德
前言
卷一 是工作、也是假期,大手牽小手的練習曲
序曲 找棵孩子的樹、搭鞦韆
自然的餽贈
製茶小幫手
打造山椒魚的家
走進自然田,挽袖割稻
日頭赤炎炎,到七股留沙
穿上青蛙裝,一起撈水草
為海岸做紀錄
小青蛙,讓我帶你過馬路
清理好望角
一日農夫學插秧
走一趟陸蟹降海釋卵的旅程

卷二 科園國小親子工作假期協奏曲
序曲 優游在離家不遠的生態樂園
動動小手讓生態池活起來
修剪樹木,讓陽光灑落林間
生態區的植物搖籃
鳥巢蕨的美麗新生
木工DIY,一起製做解說牌
檸檬桉樹下的自然步道
親手做一條桐花詩意步道
導水留土的手做
大草坪小故事
屋頂上的麥壟
敲出自然的繽紛
攀樹看見新視界
後記 微詞與支持

跋 在城市中培苗—在地關懷與長期實踐
 

推薦序

學習當個土地好管家


  行與知的對話,引發更多的家庭帶領孩子去參與及建造。

  琬瑜細膩的筆觸、敏銳的心,將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娓娓地道來。藉著她所到之處,所經歷的人事物,帶著我跟著她去探索體會,歷歷在目、感同身受。在忙碌的生活步調中,我們的心已經被許多事情給充滿,有眼但看不見、有耳但聽不到、鼻子也失靈了。琬瑜的文字似乎在幫助我打開我的五官,細細的體會,並且用不同於世俗的角度來審視生活經歷,並從中學習,重新跟土地、自然、他人連結,溫馨的交流。

  琬瑜跟阿德帶著孩子去體會幫青蛙過馬路、淨灘、護螃蟹,美其名是給孩子的環境教育,確也是父母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成了一個有效的成人教育途徑。我喜歡閱讀書中敘述著改造行動的方式、關鍵準則,讓脫離實務很遠的我,重新進入工作及行動中,再次恭敬的看待每個實作;這在卷二科園國小棲地改造敘述中躍然於字裡行間。

  這本書後半段從家庭親子自然體驗拉到校園實作,藉著科園國小的生態園,讓我們看到校園的另一種可能。在稀鬆平常的空間,卻成為小朋友、家長、老師學習當個土地的好管家的素材,每個棲地的操作中體會集眾人之力,使幾乎被遺忘之地起死回生。相信專家的建議,讓林區見「光」,棲地環境的改善需要細膩,試了再試,用眼去觀察,用心去判斷,用身體去體會OK了嗎。不是大規模,一筆畫就能設計好,是做了再調、再修。而更多樣化及有趣的學習在修建之後的校園一一浮現,植物染、爬樹……相信還有很多,有待教師、孩子的開創。

  在書中看到孩子在參與過程,被激發,是熱情的、投入的,也聽到他們的聲音,打破我對現代孩子「嬌貴」的刻板印象。書中的阿德心思細膩,是一位關懷者、實踐者、更是一個堅持的長工。

  藉由琬瑜的筆看到一個人、他的家庭、他的家長社群有很多的可能,實踐社會理想、讓生命豐富、跟著歲月成長,相信此書讓讀者在台灣這個土地,走得更有信心及有盼望。最後琬瑜於「跋」做了理性的回顧,論述整本書的理念,包括:敘事方式、內容的架構,負責任地將整本文字作美麗的摘錄及理性的對待,以期此書具有「公共」。

  透過此書,看到整體臺灣有心人及另類的努力,懷抱著理想、一步步的操作,堅忍地執行。讓人覺得要「多說一句鼓勵的話,多參與一些美好的事務,多一點串連」,不一定是偉大的計畫,但確是修補、修飾的過程以及「愛的傳遞」,讓土地、生靈蒙受祝福。

王順美/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序

大手牽小手,親子環境教育全紀錄


  二○一三年的大亞電纜綠集合競賽來了一對特別的夫妻檔:陳理德先生分享了「以親子工作假期實現綠色校園」的行動經驗,孟琬瑜女士則介紹了她的「解說員老師的綠色百寶箱」。他們兩位可愛的小朋友,也不時出現在簡報之中。不論是理念或行動,都獲得了評審們的一致肯定,分別獲得「美麗家園獎」與「魔法學校獎」。

  有幸在《工作,野度假:親子工作假期另類教育實踐》新書出版之前,先一睹為快。隨著他們一家人的腳步,彷彿遊歷了一遍台灣。這趟旅程不為奇山異水、不求美食佳餚,反倒是淨灘、植樹、撈水草、清除外來種、整修步道、深夜護蟹等一點都不輕鬆的工作。這是他們一家人大手牽小手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的全紀錄,也是國內推動親子環境教育的先聲。

  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以推動環境友善教育、贊助環境友善行動與培養環境友善人才為宗旨,過去獎助的對象不乏環保團體、社區、在學大專學生,親子環境教育還是首例。相信這也是這本新書獨特可貴之處。環境教育的進行,常須因人、因地而制宜,學校的環境教育固然不可少,父母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以親子工作假期進行生命教育,對小朋友的一生將會有更深刻長遠的影響。

  工作假期「在假期中工作、在工作中休假」的概念,近十年來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休閒方式:志工藉由服務環境或社會,本身也得到放鬆,甚至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大亞基金會志工隊也正嘗試採用這個方式,同時滿足社區服務與個人學習的需求。期望假以時日,志工隊規模能再擴大,讓員工與眷屬都能從中獲得樂趣。

  「召喚就是,你最深情的喜悅與世界最深切的需要交會之處;這交會處,有一個精彩的故事。」陳先生一家人給我們一個好故事:它塑造我們的情感態度、提供我們生活目標,促使我們行動,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

沈尚弘/大亞電纜暨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生活即是環境教育發生的初始地


  琬瑜的文字沒有太多的包裝,在看這本書時,就像是聽著一位喜愛自然的媽媽,緩緩道來他們家中發生的家常事,沒有太沉重的包袱。即使在文章中有些反思與批判,也是輕柔的讓人願意靜下來,一起想一想。

  初次見到書中的兩位主角,小咕嚕與小瑀魚,就是在二○一一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陽明山二子坪生態工作假期。雖然,在二子坪的外來種移除行動,是環資會少數開放親子共同參與的工作假期,但對於讓一個四歲的孩子穿著青蛙裝下水,我們工作人員還是十分的膽顫心驚。而小瑀魚認真且樂在其中的表現,也讓我們這些大人們學習到很多,當然更佩服的是,願意放手放心的讓孩子去嘗試生活各項可能的父母──琬瑜及理德。

  回想二十年前,當我剛踏進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時,那時,環境教育還是一個非常新的學門,許多人對於環境教育是什麼、該是什麼、又在幹什麼,是充滿著想像與困惑。和琬瑜一樣, 我也曾是國家公園的解說員,在當解說員的過程中,除了把自己和自然重新鏈結起來外,更試著透過自身的經驗,讓自己成為一個鏈結他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樑,為了這一點,我踏入了環境教育的領域。這也才發現,環境教育沒有那麼簡單,它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也不是只有經驗的分享,它應該是一個厚實的生活態度與行動。

  我研究的主題是都市公園的環境教育,因為在一個極缺乏綠地的都市環境裡長大的我,可以深刻感受到在成長過程裡的缺憾,也可以體會在現今的環境裡,不可能人人的環境意識都要到國家公園或是荒山野地裡才能受到啟發。而是要從日常生活所有可能發生的行為與事件裡,去找出環境教育切入的可能。

  很幸運地,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工作裡,我找到了各種實踐環境教育的管道,而其中,生態工作假期即是我所投入的重點。生態工作假期是二○○四年,環資會由英國及日本帶進台灣的一種結合志工服務與生態旅遊的方式,在嘗試了三年之後,我們開始融入環境教育的理念,讓這工作假期不再是只有生態的體驗與勞力的付出,而是有更多對不同生命樣態、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以書中小咕嚕及小瑀魚參加過的陽明山二子坪工作假期為例,為了減少碳排放量,即便國家公園允許我們可以將公務車駛入施作的水池旁,以載運工作所需的器材,但我們還是決定用人力加手推車來取代汽車,再來是,就連志工的午餐,除了強調健康有機之外,我們還和供餐的餐廳進行溝通,以可重複使用的餐盒盛裝食物,並且以自助餐的方式讓志工打飯,以減少廚餘的產生。工作時,除了志工們在水池裡移除外來種之外,也會請岸上旁觀的遊客協助從這些撈起的水草中,挑出不小心一起被帶上岸的小生物。而這一切的思維以及行動的決定過程,都是我們和參與的志工一起分享與學習的重點,試著在每一個下決定的當下,把友善環境放在第一順位。

  找出我們面對的問題,藉由行動的設計、規劃,讓參與者從知識上的知道,進展到心理上的同理,最後到行動上的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教育過程吧!很開心看到琬瑜如實的將這些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紀錄下來,尤其是展開每一個行動之前的提問和反思,讓我們看到了行動的力量,還有持續的重要。

  期待透過琬瑜的筆,能啟發與鼓舞更多的大人與孩子,一同從生活裡學習自然的智慧與無私的共享;讓各式各樣的生命,都不再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無知與無感而永遠消失。

孫秀如/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環境信託中心主任

作者序

「在城市中培苗」——在地關懷與長期實踐


  還記得二○一○年春天,我開始參與雪霸國家公園觀霧管理站在偏鄉小學推動的環境教育,二○一一年參加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為期一年的解說訓練與工作坊,阿德就不時地問我說:「解說員們在工作坊中討論設計的教案、在偏鄉小學執行過的環教活動,也有機會在都會小學推廣和運用嗎?」

  「是啊,有可能嗎?」阿德的提問,自此時常在我的腦海盤桓。

  我因常去小咕嚕班級的晨光時間說故事,注意到許多孩子缺乏自然經驗,環境敏感度較低,課室內的學習與真實環境缺乏連結,一如理查.洛夫在《失去山林的孩子》提出的「大自然缺失症」警訊。阿德和我都發現了都會小學環境教育的缺乏。

  阿德因長期擔任側門導護,觀察到科園國小生態區的日益荒蕪,萌生自願幫學校整理生態區的念頭;再加上帶孩子們參與工作假期的經驗,覺得關懷和改善校園生態區的事,若能邀約更多家庭一起參與實作,更有樂趣和意義。發起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的想法,便在這樣的情境脈絡下產生。

  最初我們對於怎麼凝聚起一個志工團體、一個可以讓親子共同參與的行動方式,還沒有很清晰的概念或構想。只是憑著對於自然的情感與信念、對於環境以及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幾次參與NGO工作假期的經驗,就這樣向著迷霧森林後方透出的一點光亮展開嘗試,不斷寄出邀請信,持續地做著、思考著,以影像和文字記錄著。也將過去每逢假日帶著孩子們行走山林、探索野地的時間,絕大部分都用在經營生態區、帶領親子工作。這段我命名為「在城市中培苗」的日子(對照過去的行走山林野地),轉眼已經過四個學期、兩個寒假、兩個暑假。

  這些歷程,隨著第二個學期我進入師大環教所,才知道正符合教育部推行的綠色學校與永續校園計畫,但我們是以類似社區環境教育的方式,由學生家長發起,結合眾人之力,從關心、理想而行動。

  二○一三年十一月,我們以親子工作假期實現綠色校園的環境行動參加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綠集合」徵件,得到「美麗家園獎」的肯定。二○一四年二月,時常參與並認同我們在生態區推動環境教育的三年級導師月桂老師主動詢問可否在她的班級設計與執行十四次協同教學,以二十八節課進行有系統的環境教育實驗課程。我們開始生產生態區課程,留下教案及學生的課後回饋。

  我們也在學校首度試辦了地球日系列活動。

  這本書的內容分為兩部分:

  卷一:工作假期練習曲,我們從帶著孩子們參與生態工作假期、友善土地耕作、環境守護,進行許多經驗學習。

  卷二:在科園國小發起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從關心校園生態區,開始有一個「讓更多親子親近自然」、「以學校生態區實作參與和學習」的理想,到化為實際行動。從生態區維護、學習人與自然共居的環境營造、到逐漸成為一個公共參與、進行跨世代學習和環境學習的平台。

  人類是一種「說故事」的動物,以說故事的方式傳遞訊息,也以說故事的方式記憶、學習新事物、傳承智慧與價值。

  除了敘寫我的家庭如何帶著孩子從「在自然中遊玩」、「在自然中學習」逐漸「推己及人」,讓更多家庭一同從參與環境改善的實作中進行環境學習的許多小故事;同時因為經驗能夠召喚經驗、故事足以引出更多的故事,希望讀者也從閱讀當中,尋得與自身經驗共鳴的片段,或看見更多實踐的可能性。透過我們的實踐故事分享,讓更多人有機會得到啟發,創化出屬於自己的經驗與故事。

  陳玉峰教授曾經批判,「只重知識的教育,缺乏實務經驗,造就了許多理論專家而非經驗專家。」回觀這四個學期強調實作經驗的親子工作假期,逐步實踐了『生態設計學』背後的「向大自然學習」、「彰顯大自然」理念。而無論是發起的家庭如我們,或是參與活動的家庭,都經歷了大量「做中學」、「經驗學習」、「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從實踐中共同累積解決問題的經驗與能力。

  這段歷程仍在繼續,回顧起來,除了留給孩子們一個「利他」的身影,如何讓親子工作假期成為一個成長中的有機體,持續將願景化為行動,維持著一種公共性與持續運作的動能,透過規劃與志工家庭的互助,一同帶著孩子在自然中學習、進行環境教育與社會教育,是這段經驗的重要意義。

  學者指出,台灣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世代較缺乏接觸自然的機會與經驗,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也較低。

  我們和下一代要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都是跨世代的事,無法只靠課堂知識的灌輸或上一代經驗的複製,而需要不同的世代從一起工作、一同參與行動當中,共同學習問題的解決,透過行動中反思,成為創造出新的經驗的養分。

  親子工作假期提供的便是一個跨世代學習與社會學習的實踐與縮影。參與者們是獻身於一份相信,一份流傳於世代之間的美好價值。

  特別感謝:曾經參與過的保育團體及非營利組織,讓我們透過不同的行動,擁有不同的經驗視框;特別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我們開啟以公民參與關懷環境議題和行動的機會,以及傳授手做步道工法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講師群。清華蝴蝶園方聖平教授及油點草自然農場紹忠,提供生態營造概念及諸多中肯建議。科園國小校長、主任的支持,期盼你們在環境教育實踐上,能有更多的參與和落實。所有曾經一同參與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的志工家庭、默默支持提供協助的老師們,感謝我們能夠一起為著某種「相信」而努力,完成許多正向的改變,讓荒廢已久的校園,透過參與中學習,得到重生。雪霸攀樹團隊、雪霸解說志工團隊夥伴,謝謝你們義務支援學習活動,豐富了更多孩子的自然經驗。

  最深的感謝要留給不斷召喚著我們的自然的力量,即便是城市中人工化的自然,我們仍從日常的維護中,一再看見生命的諸多樣貌,脆弱與韌性,不斷得到新的啟示。

  在仿效大自然經營環境、維護地景,學習細膩處理人的生活與自然嵌合的交界面時,也同樣營造了我們的內心,刻畫了「心景」──關於美與愛、價值和倫理。
arrow
arrow

    taita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