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書推薦-「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書評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雜誌不僅是傳遞資訊或知識的載體,重要的雜誌往往能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本書介紹1970到2000年間,五本不同領域、重要的人文雜誌:漢聲、人間、影響、島嶼邊緣、好讀。
*採訪該雜誌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資料,呈現該雜誌理念及工作方式。
*特別介紹雜誌專題,呈現其企畫、選材、版面特殊之處。
這本書記錄她們的咆哮,標誌了一個時代;也影響了當時,以及之後的一代人。
1987年1月,第15期《人間》的封面故事是顏文閂。當年的「桃園機場事件」報導,陳映真、顏文閂彷彿成為新聞界對抗威權的重要象徵,「我們這一代有志於新聞工作的年輕人,終於可以在『機場事件』汲取本土養分與新聞典範,再也不必遙指萬里之外的『水門案』。」何榮幸說。
三十年後,我們再次翻開《人間》。斗大的標題寫著「當人民要掌握他們的媒體」,一張張寫著訴求標語的海報、拒馬、機場憲警以水柱沖散民眾的照片……是的,這是三十年前,陳映真的《人間》。
台灣一直有很多很棒的雜誌,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許多雜誌的選題概念、設計、企畫表現,今日看來依舊震撼,依然讓人感受到創意,或膽識。她們的內容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樣貌,但其呈現卻又突破時代,對當時,甚至之後的人造成影響或改變。
我們想帶現代的讀者認識這些雜誌。
我們選了1970到2000年間,五本不同領域、重要的文化雜誌:漢聲、人間、影響、島嶼邊緣、好讀。一開始,選擇的理由很簡單:她們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特別的是這些雜誌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很酷!《漢聲》縝密工藝的記錄和破格表現手法、《人間》介入式的報導文學及報導攝影、《影響》研究般的專題設計及資訊呈現方式、《島嶼邊緣》左派游擊式的議題關注和顛覆的後正文設計,以及《好讀》創造出的閱讀及次文化表現平台。
我們試圖採訪這些雜誌的核心人物,包括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大量資料,試圖呈現雜誌&雜誌人的故事。另一方面,我們也請當時接觸過這本雜誌的相關人士,從讀者的面向來談這本雜誌、以及該雜誌帶給那一代人的影響或改變。我們還希望讓現代讀者重新「看」這本雜誌:攤開全部的頁面,我們先看雜誌的結構;接著挑出三個專題,細看該本雜誌的專題呈現。
為什麼這些雜誌在今日看來依舊精采特別?採訪過程中,我們似乎逐漸找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他們都有革命的企圖。這群人想要突破的不僅是雜誌型式,他們酷,是他們想要用雜誌向某個時代、某個領域對話(也或許是對抗)。搶救古蹟、搶救傳統、搶救民藝,《漢聲》從四十年前開始的「搶救」理念,至今未變;《人間》當然不只是一本雜誌,其社會運動的企圖,昭然若揭;《影響》除了資訊傳遞,影像保存才是它的最終目標;《島嶼邊緣》以去中心的方式,落實左派議題關注;《好讀》就站在中產階級的位置(用中產階級能接受的方式),強迫他們接觸自己必須理解的社會現象。
雜誌,是載體,也是手段。這五本雜誌企圖在某個領域發聲的革命企圖,造就了其特殊的選題取材、表現手法及形式。
她們的發聲夠響夠亮,不僅凸顯了自身,也標誌了一個時代,影響至今。
名人推薦
「好雜誌不只引領專業,更塑造一個世代的生活風格。這五本雜誌的成就,正是我身為編輯的努力目標。」──王聰威 小說家與編輯人
「每個創作人都貪新戀舊,懷一下別人的舊,才能創一片自己的新。」──林日曦《黑紙》及《100毛》創辦人
「這每一本雜誌,都是一段台灣的思想歷史,與一群新世代青年對時代的思索與掙扎。」──張鐵志《號外》總編輯
「每一本雜誌裡隱藏的面孔、信仰的精神,都型塑了無可替代的台灣人文光輝。」──路怡珍 新聞主播
「幹!為什麼他們都掛了!」──鐘聖雄 獨立媒體人
大聲推薦
*採訪該雜誌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資料,呈現該雜誌理念及工作方式。
*特別介紹雜誌專題,呈現其企畫、選材、版面特殊之處。
這本書記錄她們的咆哮,標誌了一個時代;也影響了當時,以及之後的一代人。
1987年1月,第15期《人間》的封面故事是顏文閂。當年的「桃園機場事件」報導,陳映真、顏文閂彷彿成為新聞界對抗威權的重要象徵,「我們這一代有志於新聞工作的年輕人,終於可以在『機場事件』汲取本土養分與新聞典範,再也不必遙指萬里之外的『水門案』。」何榮幸說。
三十年後,我們再次翻開《人間》。斗大的標題寫著「當人民要掌握他們的媒體」,一張張寫著訴求標語的海報、拒馬、機場憲警以水柱沖散民眾的照片……是的,這是三十年前,陳映真的《人間》。
台灣一直有很多很棒的雜誌,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許多雜誌的選題概念、設計、企畫表現,今日看來依舊震撼,依然讓人感受到創意,或膽識。她們的內容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樣貌,但其呈現卻又突破時代,對當時,甚至之後的人造成影響或改變。
我們想帶現代的讀者認識這些雜誌。
我們選了1970到2000年間,五本不同領域、重要的文化雜誌:漢聲、人間、影響、島嶼邊緣、好讀。一開始,選擇的理由很簡單:她們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特別的是這些雜誌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很酷!《漢聲》縝密工藝的記錄和破格表現手法、《人間》介入式的報導文學及報導攝影、《影響》研究般的專題設計及資訊呈現方式、《島嶼邊緣》左派游擊式的議題關注和顛覆的後正文設計,以及《好讀》創造出的閱讀及次文化表現平台。
我們試圖採訪這些雜誌的核心人物,包括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大量資料,試圖呈現雜誌&雜誌人的故事。另一方面,我們也請當時接觸過這本雜誌的相關人士,從讀者的面向來談這本雜誌、以及該雜誌帶給那一代人的影響或改變。我們還希望讓現代讀者重新「看」這本雜誌:攤開全部的頁面,我們先看雜誌的結構;接著挑出三個專題,細看該本雜誌的專題呈現。
為什麼這些雜誌在今日看來依舊精采特別?採訪過程中,我們似乎逐漸找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他們都有革命的企圖。這群人想要突破的不僅是雜誌型式,他們酷,是他們想要用雜誌向某個時代、某個領域對話(也或許是對抗)。搶救古蹟、搶救傳統、搶救民藝,《漢聲》從四十年前開始的「搶救」理念,至今未變;《人間》當然不只是一本雜誌,其社會運動的企圖,昭然若揭;《影響》除了資訊傳遞,影像保存才是它的最終目標;《島嶼邊緣》以去中心的方式,落實左派議題關注;《好讀》就站在中產階級的位置(用中產階級能接受的方式),強迫他們接觸自己必須理解的社會現象。
雜誌,是載體,也是手段。這五本雜誌企圖在某個領域發聲的革命企圖,造就了其特殊的選題取材、表現手法及形式。
她們的發聲夠響夠亮,不僅凸顯了自身,也標誌了一個時代,影響至今。
名人推薦
「好雜誌不只引領專業,更塑造一個世代的生活風格。這五本雜誌的成就,正是我身為編輯的努力目標。」──王聰威 小說家與編輯人
「每個創作人都貪新戀舊,懷一下別人的舊,才能創一片自己的新。」──林日曦《黑紙》及《100毛》創辦人
「這每一本雜誌,都是一段台灣的思想歷史,與一群新世代青年對時代的思索與掙扎。」──張鐵志《號外》總編輯
「每一本雜誌裡隱藏的面孔、信仰的精神,都型塑了無可替代的台灣人文光輝。」──路怡珍 新聞主播
「幹!為什麼他們都掛了!」──鐘聖雄 獨立媒體人
大聲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採訪撰稿/鄒欣寧
文字工作者,曾任雜誌編輯、劇團行政,採訪撰述散見各媒體。著有《國片的燦爛時光》、《打開雲門》(合著)等書。
採訪撰稿/黃奕瀠
筆名阿潑。文字工作者,曾任媒體記者、NGO工作者、偏遠地區志工。新聞與人類學系所畢業,著有《看不見的北京》、《憂鬱的邊界》等書。
採訪撰稿/王昀燕
1982年生,台中清水人。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喜歡走很長很長的路。著有《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藉此向純潔的志氣與決心致意;另主編《台灣電影的聲音》、《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本事》。
採訪撰稿/諶淑婷
文字工作者,曾任媒體記者、兒童媒體識讀與公民素養講師。著有《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
美術設計/黃暐鵬
1980年生。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行銷企畫、編輯等職務。現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主要合作對象多為出版相關。
內頁插畫/Ryan Hong
畫畫不能當飯吃就當點心吃。願望是再長高10公分。
採訪撰稿/鄒欣寧
文字工作者,曾任雜誌編輯、劇團行政,採訪撰述散見各媒體。著有《國片的燦爛時光》、《打開雲門》(合著)等書。
採訪撰稿/黃奕瀠
筆名阿潑。文字工作者,曾任媒體記者、NGO工作者、偏遠地區志工。新聞與人類學系所畢業,著有《看不見的北京》、《憂鬱的邊界》等書。
採訪撰稿/王昀燕
1982年生,台中清水人。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喜歡走很長很長的路。著有《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藉此向純潔的志氣與決心致意;另主編《台灣電影的聲音》、《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本事》。
採訪撰稿/諶淑婷
文字工作者,曾任媒體記者、兒童媒體識讀與公民素養講師。著有《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
美術設計/黃暐鵬
1980年生。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行銷企畫、編輯等職務。現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主要合作對象多為出版相關。
內頁插畫/Ryan Hong
畫畫不能當飯吃就當點心吃。願望是再長高10公分。
目錄
序/編輯部
漢聲:搶救民間文化大作戰,依然行進中/鄒欣寧
「我是這麼想:去編一本書或雜誌,是天賜給你的機會。有這機會,就要把能力發揮到極點,把每一本書做得比前一本好。」因此,與其拘泥於定期出刊,「我更在乎做得好不好。二十年後回頭看,出書晚了五天十天不那麼重要,但做到七十分或一百分,差別很大。」
■【重讀專題】圖像帶領文字/陳傳興
■【雜誌記憶】急切且持續的文化關懷/張世倫‧吳卡密‧馬世芳
人間:是報導者、參與者,更是介入者。/黃奕瀠
時常置身田野的《人間》報導者,亦時常成為介入者、參與者,拿起筆來就幫忙寫文宣、想點子,為其奔走,也導致《人間》時常遭不客觀、不公正批判。但陳映真總說:「客不客觀由讀者決定。」他也曾說,立場並不代表真實,而是要用辛勤的工作來表現,不是口號。
■【重讀專題】庶民觀點‧媒體角色/李威儀
■【雜誌記憶】人道主義的啟蒙/何榮幸‧藍佩嘉‧柯金源
影響:影像文化的保存者/王昀燕
《影響》向以承載龐大的資訊量而聞名,除每期十多萬字的文字量外,以大量圖表,清楚明瞭地呈現資訊,亦是其顯著特色。現在很流行infographics(資訊圖表)的概念,《影響》一開始就已經很有意識地要把資訊圖表化的概念放到雜誌裡面。
■【重讀專題】支解電影/李幼鸚鵡鵪鶉
■【雜誌記憶】填補「大眾」與「學術」之間的鴻溝/膝關節‧聞天祥‧李取中
島嶼邊緣:左派游擊隊的理想火光/黃奕瀠
如王浩威所言「沒有人會說自己是島嶼邊緣的人」。在各做各的,各自來來去去間,以浪遊、游擊等方式,進行顛覆的、前衛的思想引介,在每個人的正職、各自的生涯經營中,這本刊物僅是標記一個曾經的理想火光,打著「先做一年」的計畫,進行一個未知的嘗試。
■【重讀專題】邊緣角度思考‧把左派拿回來/黃孫權
■【雜誌記憶】島嶼內思想的內爆/但唐謨‧陳隆昊‧龔卓軍
好讀:一本專業閱讀生活雜誌/諶淑婷
或許《好讀》讀者真的以中產階級為多,那她也希望藉由《好讀》,讓中產階級脫離舒適圈、接觸自己必須理解的社會現象,讓不同的社會位置、不同的身分認同互相碰撞,並為臺灣文化留下現場紀錄,那就是《好讀》的當代功能。
■【重讀專題】非典型圖文雜誌‧「辦桌式企畫」/黃威融
■【雜誌記憶】閱讀癮的滿足/高翊峰‧王璽安‧黃崇凱
思索雜誌/詹偉雄
附錄:延伸閱讀
漢聲:搶救民間文化大作戰,依然行進中/鄒欣寧
「我是這麼想:去編一本書或雜誌,是天賜給你的機會。有這機會,就要把能力發揮到極點,把每一本書做得比前一本好。」因此,與其拘泥於定期出刊,「我更在乎做得好不好。二十年後回頭看,出書晚了五天十天不那麼重要,但做到七十分或一百分,差別很大。」
■【重讀專題】圖像帶領文字/陳傳興
■【雜誌記憶】急切且持續的文化關懷/張世倫‧吳卡密‧馬世芳
人間:是報導者、參與者,更是介入者。/黃奕瀠
時常置身田野的《人間》報導者,亦時常成為介入者、參與者,拿起筆來就幫忙寫文宣、想點子,為其奔走,也導致《人間》時常遭不客觀、不公正批判。但陳映真總說:「客不客觀由讀者決定。」他也曾說,立場並不代表真實,而是要用辛勤的工作來表現,不是口號。
■【重讀專題】庶民觀點‧媒體角色/李威儀
■【雜誌記憶】人道主義的啟蒙/何榮幸‧藍佩嘉‧柯金源
影響:影像文化的保存者/王昀燕
《影響》向以承載龐大的資訊量而聞名,除每期十多萬字的文字量外,以大量圖表,清楚明瞭地呈現資訊,亦是其顯著特色。現在很流行infographics(資訊圖表)的概念,《影響》一開始就已經很有意識地要把資訊圖表化的概念放到雜誌裡面。
■【重讀專題】支解電影/李幼鸚鵡鵪鶉
■【雜誌記憶】填補「大眾」與「學術」之間的鴻溝/膝關節‧聞天祥‧李取中
島嶼邊緣:左派游擊隊的理想火光/黃奕瀠
如王浩威所言「沒有人會說自己是島嶼邊緣的人」。在各做各的,各自來來去去間,以浪遊、游擊等方式,進行顛覆的、前衛的思想引介,在每個人的正職、各自的生涯經營中,這本刊物僅是標記一個曾經的理想火光,打著「先做一年」的計畫,進行一個未知的嘗試。
■【重讀專題】邊緣角度思考‧把左派拿回來/黃孫權
■【雜誌記憶】島嶼內思想的內爆/但唐謨‧陳隆昊‧龔卓軍
好讀:一本專業閱讀生活雜誌/諶淑婷
或許《好讀》讀者真的以中產階級為多,那她也希望藉由《好讀》,讓中產階級脫離舒適圈、接觸自己必須理解的社會現象,讓不同的社會位置、不同的身分認同互相碰撞,並為臺灣文化留下現場紀錄,那就是《好讀》的當代功能。
■【重讀專題】非典型圖文雜誌‧「辦桌式企畫」/黃威融
■【雜誌記憶】閱讀癮的滿足/高翊峰‧王璽安‧黃崇凱
思索雜誌/詹偉雄
附錄: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